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2601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8-05-11    結束展演日期: 2018-08-26

關於展演: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8/05/11-08/26
展出地點|中正紀念堂一樓中央通廊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9:00-18:00

策展人|林怡秀、蔡旻凌
藝術家|郭俞平、陳含瑜、阮金紅、蔡崇隆
展場設計|藍領設計
視覺設計|劉孟宗


全球資本移動與傾斜的結果

據內政部及教育部統計,目前在臺婚姻東南亞新住民人數約17萬人,東南亞新住民第二代入學人數約11萬人。然目前一般對新住民相關領域之討論,仍多傾向以文化本位的觀點切入,對新住民第二代的關注也較偏重於將他們的語言優勢轉換為經濟貢獻的層面,而少有關於由東南亞地區而來的多重文化與歷史層面的討論。

回看近30多年的社會發展,人的跨國移動與全球經濟體結構改變開始有其必然關係,1980年代,臺灣進入全球資本結構體系,行政院於1984年6月提出「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經濟發展目標,臺灣對東南亞地區投資比重增高,東南亞國家的婚姻移民也開始來到臺灣。1990年代,臺灣勞力密集產業大量往中國大陸及東南亞遷移,同時,許多國家的產業結構亦逐漸變化,婚姻移民遂成為人們在資本邊緣化處境中改變生活的方式之一。婚姻移民的跨國移動緊扣著政治經濟與歷史環境的變化,其中,也包含當地現實環境(如印尼的族群衝突等現象)與個人的生命選擇,這些因素使我們不能以「東南亞」這樣的簡單詞彙將她們一概而論,而她們的原鄉文化、社會關係與個體記憶,更是構築我們對其產生真實理解的入口之一。

來自故鄉與他鄉的家庭備忘

本次展覽藉由「遷徙之島」、「家庭備忘」及「家鄉風景」三個子單元,由人的移動與遷徙延伸至個人生命故事,試圖讓新住民的原生家鄉與新故鄉,有彼此雙向理解的可能。「遷徙之島」邀請長期以家、記憶為創作核心的郭俞平,用雕塑及聲音裝置組成的聲音詩,重新詮釋新住民女性記憶中的感性風景。「家庭備忘」由陳含瑜隨著來臺近20年卻未曾返鄉的友人一同回到印尼,以卡拉OK結合紀錄影像將個人生命故事與土地重新連結;導演阮金紅則是將鏡頭望向遠嫁來臺、越南姊妹不為人知的思親鄉愁。

在「家鄉風景」區,經由導演蔡崇隆的作品,直觀第二代與母親故鄉的關聯,以及在他們生命中紮根的雙重文化狀態。此外,由東南亞新住民所組成的南洋姊妹劇團,則在戲劇作品《看.見.我.們》中,結合多種語言演出組合短劇,訴說她們因著跨國婚姻所產生既是女兒也是母親,是內人又是外人的身份狀態。此次展覽以「家庭備忘」為名,所欲觸及的不僅是東南亞新住民在臺灣的家庭,也希望從她們的故鄉開始,作為彼此認識的起點。


  

相關評論

口音政治的懺情錄:論「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 孫松榮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