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不均的平面:1957-1983 面向國際的臺灣版畫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507

不均的平面:1957-1983 面向國際的臺灣版畫

主辦人/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0-09-10    結束展演日期: 2020-12-13
詳細時間說明:
09/10 ~ 12/13,10:00~18:00

活動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 1 號

關於展演:

       如果我們將西方視為「進步」的象徵,而西方政治與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或可比喻通往「進步」的列車引擎,隨著時代推移,其他國家與地方也逐漸搭上了這班通往進步之路的列車,趕上文明的巔峰。換句話說,受到歐美強大的國力的影響,所謂的「文化標準」也轉變為以西方價值觀馬首是瞻的評斷方式與價值品味。在此觀察下,展覽命題「不均的平面」可用來指涉發生在地表平面上(ground horizon)國家之間其不均的文化資本發展。大體而言,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國際情勢下,「不均的平面」在諸多方面影響了臺灣藝術家創作的過程與藝術發展的結果。今日,在我們可以仍可清楚感受到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正反面影響,而這班「進步列車」的終點尚處未明之時,本展希望透過梳理歷史與反思身處現代性與全球化的暗流,找尋新的可能。

  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的藝文展覽時間軸,版印媒材輕便、複數,並能在社會中快速流動傳播的特質,使其跨越有形與無形疆界,在網際網路與航空通運尚未完全普及的通訊黎明期,開啟臺灣面向世界的櫥窗,成為臺灣接觸西方藝術的第一手媒介、也扮演了文化全球化的先鋒角色。本展由「版畫」單一媒材的方式切入,源於對時代背景的反射,以及版畫獨特的肉身性-即作品製程中付出的高度勞動。另一方面,若以藝術創作的角度切入,展題亦可指典型版印媒材創作的平面(surface),當藝術家在選定版面上完成構思,以各種技法製造凹凸段差、抑或是不連續的平面,正為版畫創作時不可或缺的環節。
  
      本展嘗試將14位臺灣藝術家的版畫作品,透過研究探索其潛藏的的歷史與線索,輔以影像與檔案,探索戰後的三個十年間,創作者與時局共處、對峙的當下,對國際的感知與回應。此外,此次也將藉由曾在1975年於臺灣展示過的數件畢卡索版畫原作,以及本館為未來展覽前期研究所購置1964年出版的克林姆版印速寫複製畫冊,做為展覽的外部文件與對照之註腳,企圖藉由版畫對歷史狀態的微縮,使觀者能以視覺切入的回顧路徑進行探索,展開更為深刻的思考與對話。

費用說明:
200元

  

相關評論

南美館「不均的平面:1957-1983 面向國際的臺灣版畫」(常鴻雁策展) --- 高森信男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