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2021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海歌山和」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609

2021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海歌山和」

從日出的方向
一頭長鬚鯨浮出,小心地
捱近了數量龐大的座頭鯨族群
那悄然
只以美學難以估量的距離
露出細瘦而狹長的背影
在高山與大海間的廣袤
找到自我安逸的邊界
——————-劉克襄,〈海岸山脈〉,《巡山》詩集

首次展演日期: 2024-10-16    結束展演日期: 2024-10-16

關於展演:

當季風吹來太平洋的歌,吹過蜿蜒曲折的長長海岸線,吹過翠綠與湛藍交錯織就的公路,吹過俯身在山海間勞動耕作的人們,吹向那神秘默然的層層疊翠─海岸山脈。每當深夜萬物沉睡,世界的喧囂終於歸於寧靜時,凝神傾聽就可以聽見海岸山脈回應太平洋之歌的答唱,其實海岸山脈從不沉默,海歌而山和,日日夜夜時時刻刻,亙古而悠長。從三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北端的火山島鏈(現在的海岸山脈)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南邊緣(台灣島)正式碰撞合併開始,不曾間斷。

一如山海的唱和,蓬萊造島的運動至今仍劇烈而活躍地進行著,如果將這個星球生成至今46億的歷史濃縮成一個小時,台灣島則是最後五秒鐘出生的嬰兒,還在日夜脫胎換骨地長大。來到海洋日夜拍擊島嶼山脈的東海岸最可以強烈地感受這個「一暝大一寸」的驚人生命力展現與蛻變過程,除了劇烈的板塊運動第一現場經常性的地震之外,從海平面到海拔一千多公尺的高山之巔,之間的直線距離寬則數公里,窄則數十公尺,獨特的劇烈地形起伏,切割山脈的溪流短卻陡峭湍急,平日涓涓細流一遇暴雨瞬間變成山洪轟隆奔流入海;北回歸線通過的最大島嶼,亞熱帶溫暖潮濕的氣候,造就超級豐富多變的動植物生態;漫長夏季烈日灼灼,然而也是島嶼面向太平洋的迎風面,不斷接觸颱風的第一線;入秋之後東北季風南下掀起的巨浪狂風呼嘯撞擊山脈;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海面迅速上升侵蝕海岸,公路不斷向海岸山脈靠近…沒有人比努力安身在大自然劇烈運動中的東海岸人們,更能體會「無常就是生命的日常」!眼前的一切隨時能在傾刻之間改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自然的力量有多大,就有多殘酷,就為我們展示多驚人的美!然而我們也總能在大自然令人嘆為觀止的美的撼動中,找到重生的勇氣與契機!

歷經全球因Covid19疫情而波瀾起伏天翻地覆的2020年,讓世人更深刻體會人類文明的脆弱與危殆,最強大的國家也是病毒反覆肆虐最嚴重之處,原本頻繁的國際流動因疫病蔓延而一夕之間全部停滯,各國都被迫封閉國界甚至封鎖城市活動,全球經濟、政治和整個人類文明體系都正在經歷嚴峻的挑戰並重新定位中,而台灣這個島國就像是滔天海嘯中那一艘小小的諾亞方舟,滿載著全世界的驚嘆與奇蹟乘浪而起!也許正因為台灣一直以來身處各種文化價值撞擊交會之處,就像歐亞板塊與海洋板塊的撞擊堆擠,台灣就是東西兩大強權對峙的火熱邊界,我們時時生活在對世界局勢與環境變異的警覺中,對於各種價值衝突與劇變的反應迅速而靈敏,磨練出強大而驚人的生存意志!當所有人被迫停止向國界以外移動的時候,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靜下心來重新看見自己腳下的土地,你我安身立命的這個美麗絕倫,充滿奇蹟卻陌生的島嶼。當島嶼之外的世界依然疫情洶湧,而我們依然可以過著安穩的日常,更應該在末日的危機感中,深刻思索人類在科技工業和高度資本主義掠奪全球資源的文明發展中,悖離自然萬物之道已經多麼遙遠?究竟還能走多久?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就是一個邀請,重返人與自然的交界之處,重新感受、連結、縫合人與自然的關係。

無論傳統的歲時祭儀節慶或者因應當代社會文化經濟流動而生的「文化藝術節慶」,很重要的功能都是「人能透過節慶的共同參與過程中,跨越現實生活的障礙,照見生命神聖的本質與力量,重新締結人與人、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節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暫時性地由正常/世俗秩序,進入非常/神聖秩序,然後再進行回復」,從人類學觀點看人類的社會生活基本上由兩種時間或生命狀態往返構成,即凡俗/尋常/工作/居家狀態,以及神聖/非尋常/節慶活動的/觀光的狀態。因此一個因應時代需求而生的區域性藝術節,能夠存續與延展最關鍵的要素還是在內外參與者,皆能透過這個以土地環境與人文為基底共構創生的藝術節慶,獲得生命療育、轉化、蛻變與新生的力量。

生活在東海岸,人們來回俯身在海邊礁岩上、溪流沖積而成的山邊小平原上勞動著,宛如深夜潮音在山與海之間復返,萬物在這樣的復返實踐中找到生命的療育與延續力量,而我們期待透過2021東海岸大地藝節,傳遞東海岸「海歌山和」這樣亙古綿延的療癒力量,並為疫苗普及、國境重新打開的「後疫情時代」作好航向不可知的新世界之準備。

  

相關評論

魚群的情緒.海流的身體:論伊祐.噶照的《月亮住在海裡》 --- 龔卓軍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