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不滿之見
Author: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04月07日 10時51分
或許我們都同意藝術無法量化,但是在口語上卻難免有時會使用某些量化的詞語來討論藝術,而今資深策展人謝里法將口頭的量化討論搬上檯面,邀請藝術家直接將畫到十分與七分的作品對照展出,並試圖以此討論台灣美術史中的沙龍美術。
4月3日至6月7日,國美館展出《「不滿」之見-繪畫最佳完成狀態探討》,由謝里法擔任策展人,邀請卅位畫家,每人展出兩幅作品,展場中每人的兩幅並列對照,共展出六十張作品;策展人在其展出理念中提及,聽過西式美術教育第一代畫家如是說,「畫到七分時我的畫是最好的,只為了參展才不得不畫到十分!」策展人以此概念邀請參展畫家展出七分與十分的對照組。
事實上,所謂的七分或十分的判準在本展覽中是很難直接由作品中看見,根據策展人所說,七分是"創作意念已妥當傳達便適可而止",十分則是"得獎或相等程度的作品",但是從展場中畫家所提供的作品來看,有的甚至風格完全不同,很難比較形式上的完整度,而且在展場中,也沒有說明哪張是十分、哪張是七分,完全讓觀眾自己判斷。
如果策展人提及的判準在展場中無法被檢驗,那麼我們可以從這展中看到什麼呢?比較有趣的是,策展人在展出理念中特別提及,這次邀展的畫家是他認為「走在沙龍門外」又躍上藝壇的一群,從這個角度看,或許有趣的地方在於,這些「走在沙龍門外」的畫家,在面對沙龍時展現的形式策略是什麼?而這些策略所展現的,可能就是台灣美術史中,幾十年中官辦美展的形式判準與美學觀裡的細微差別。
當然,如果只是型式問題,那麼這個展展現的是藝壇以官辦美展為主的時代印紀,這些「走在沙龍門外」的畫家所接受的養份可能比門內的畫家更複雜,所以展現的策略也就更多樣化,除了呼應藝術史的各種風格轉折外,同時也包含了題材上的政治正確選擇,隨著每個畫家的資源與位置的不同,對這些政治正確的想像與策略也不同,而這些正是該展精彩的地方,而策展人以《「不滿」之見》為題也顯現其老辣功力。
其實參加比賽以累積資歷的作法至今依然,也不見得有錯,既然參賽就免不了對政治正確的想像,不管是美學或是文化上的政治正確,這些過去很少被放在檯面上討論的部分,謝里法藉由這次的展覽隱約的碰觸,這同時也顯現國美館對日據時代以來的學院派畫家的收藏與研究越顯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