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掉她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2015年05月27日 22時48分
導演劉容君長期以來一直保有著對創作的熱情與實驗的精神,總是要挑戰形式與創作各種的可能,這齣《做掉她》拋棄安全舒適的鏡框式劇場,選擇了南海藝廊的室內兩層樓與戶外庭園(也有兩層)的大範圍空間,設定了17處表演區域,挑戰著將觀眾融成演出的一部份。
雖然有17個表演場域,但和「sleep no more」又不太一樣,17個場域並非同時有演出,也不是17個片段按照順序各自啟動,而是入場時發了一張像藏寶圖般的圖示說明,上頭有著場次的安排,有些地方只演一次,有些場域有兩場的演出,上頭推薦了三種觀賞方式,雖然有了三種觀賞方式,而不是觀賞的路線,也可以看出創作者不強迫的性格:雖然要觀眾參與其中,但並沒有搶迫你我要按照一定的路線行走,三種觀賞方式基本上還是自由心證,你愛怎麼走怎麼看怎麼亂逛都隨便,至於有看到沒看到,反正17段起碼會看到一半以上吧!
對我而言整個演出更像是一場遊戲,像是一種偵探尋找線索的遊戲,從對話中去拼貼線索,任何動作任何細節可能隱藏著關鍵,然後一場一場戲中去分辨出主角,到底M是誰?ANNE又是誰?從廣播從女工的談話,找出時代,找出背景找出階級,找出性格信仰,甚至是教育程度,還要拼湊出事件,刪除的留言、密閉室的口供、那即將要通過的管制,還有散落的信件與傳單,新車的發表……,雜亂交織的線索,一如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裝訂錯誤的小說,更像是《命運交織的城堡》,在不同的順序中建構起龐大的故事。
這樣的遊戲其實和閱讀文學閱讀戲劇的過程相同,我們在一無所知中闖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遇見陌生的角色,透過事件通過對話透過描述,逐漸在心中建立轉換,拼湊出一種認知,一種存在。
但最後我失敗了,我像是個過客,偷聽或是恰巧參與了劇中一切的人生片段,不足的線索讓我無法拼湊出一個故事,甚至是一個人物。是片段的,是支離破碎的,像是夢境一般,沒有原因沒有結果,甚至像是快速第四台切換的拼貼,找不出關連。後看到了「做掉她」的原文:Attempts on her life,稍微明白了,這打破了傳統的戲劇閱讀經驗,劉容君動員了許多演員與工作人員,大費周章的排了十七場戲,並非要寫實去建構故事,這樣的嘗試參與,抽象了劇場的呈現,要到離開了現場,也許需要時間的醞釀,那種種的疑問那樣抽象的事件與角色,會凝結成記憶的碎片,埋藏在心底,也許某天突然DÉJÀ VU出現,我記得這片段曾經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