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隱匿傾斜–徐永旭 劉文瑄聯展
分享 | 瀏覽數: 1171

隱匿傾斜–徐永旭 劉文瑄聯展

Author: 真善美畫廊, 2015年09月22日 16時10分

評論的展演: 隱匿傾斜-徐永旭 劉文瑄聯展

在當代美學諸多對於身體與材質的探討中,Marc Le Bot 於《身體的意象》一書裡所提出的觀點,無疑是一個深刻的洞見;他認為藝術發生於藝術家身體與材質之間的形塑,是藝術家身體意象的投射,因而藝術創作可以視為是一個身體尋找身體的過程。換言之,材質之上,藝術家以身體相搏,註記著每個勞動的痕跡,直至身體與材質彼此翻轉、重覆鑲嵌,最終讓藝術家得以在作品中看見自己。

正是自這樣的觀點出發,《隱匿傾斜–徐永旭 劉文瑄聯展》試圖透過徐永旭的陶與劉文瑄的紙,呈現出一個既跨越又融合的藝術視野,跨越之處不僅在於如表面所見的二位藝術家使用不同材質,或者因為不同世代而開展的時間縱深,而更是內在於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身體與材質所無可迴避的相互跨越。而融合則在於藝術實則是歷史的創造與累積,而顯現於當下個人的創作表達中,它終究是一個溝通的載體,可以產生差異與辯證,更能夠有呼應與共鳴;特別是徐永旭與劉文瑄的作品都偏向於抽象的表達,他們在形式與語彙上有許多的接近,諸如簡潔的造型與大型化的量體,自單元而繁衍為整體的結構,以及作品當中身體感的臨現,與一種接近於詩歌的音樂性格,都讓他們的作品在顯現自身性格之外,產生了許多微妙的相互回應。

而循著二位藝術家的創作脈絡進一步思索,則可以發現這些形式上的相近其實其來有自,或多或少他們的創作都受到極限主義的啟發,並各自開展出自己的樣貌。其中,徐永旭在赴美駐村時期,相當受到理查.謝拉﹙Richard Serra ﹚與佛瑞德.山貝克﹙Fred Sandback﹚大型作品的震撼,因而思索如何使用陶土創作極薄、極大化的作品,但與極限主義所強調的去內涵化與去個人化所背道而反的是,他保留身體在陶土上所有的施作痕跡,藉以將個人的時間與情感揉合在作品中。劉文瑄則相當喜愛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除了抽象的形式、簡潔的造型與低度的色彩,反映在她作品中最特別的是對於間接色光的使用,隨著捲曲蔓延的小紙片,映射自紙張背面的色光形成了視覺的消融與瀰漫,遙遙呼應著羅斯科色域繪畫所訴諸之漫出邊際、向外擴散的空間意涵,卻顯得更加的輕盈、隨性與自由。

另一方面,他們的作品均自單元而繁衍為整體,這樣的表達語彙意味著創作過程中所必須經過的重複;不論是徐永旭對於陶土的捏、壓、捶、擠,或者劉文瑄對於紙片的捲曲,摺疊與修剪,這些必須反覆施作於材質之上,大量而密集的勞動,往往在創作中形成雙重力道,在形塑作品的同時,亦起作用力於藝術家自身,它讓徐永旭陷入一種類似於生物築巢的狀態,往返在本能與直覺中,而讓劉文瑄專注於每一重複的細微差異,以對抗可能之身體惰性;然而,它最終讓身體與材質相互印記,並讓期間所有身體、心靈與意志上所經歷、承受的拼搏,形成作品流動的內蘊張力。

如前所述,《隱匿傾斜-徐永旭 劉文瑄聯展》試圖呈現出一個既跨越又融合的藝術視野;而藉助或者是回應著當代美學對於身體與材質的探討,這個展覽透過徐永旭與劉文瑄的作品,試著揭露這個發生於創作過程中身體與材質的彼此置換,讓隱匿於作品表象下的力量及其根源顯現;而這無疑是當代藝術中,最深刻且動人的一個面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