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我心目中 , 汪正翔的《私人風景》 - 評 《一個風景私史》
分享 | 瀏覽數: 1105

我心目中 , 汪正翔的《私人風景》 - 評 《一個風景私史》

Author: Sean Wang, 2015年10月16日 07時36分

評論的展演: My Scenery Only for You / 汪正翔攝影創作個展

一個風景的私史——汪正翔個展
My Scenery Only for You — Sean Wang
日期 Date:2015.10.2 – 2015.10.26
地點 Place:水谷藝術空間(台北市萬大路322巷6號)

 

文 蕭又滋

認識汪正翔是有一次在 Tutti 空間還活著的時候一次Portfolio review, 記憶中當時一同參與的人有汪正翔 , 張國耀, 張哲榕, 和焦正德。當時正翔提出的作品是《美國夢在台灣》好像是和另一位攝影家合作 , 拍台灣和美國兩地的美式建築 , 當時覺得他似乎是會用很古典的方式 (黑白) 處理議題的作者。不過自從和他認識多聊 , 還有從FB 的發文 (他自稱廢文 ) 看來 , 就越發覺得他是個處理自己生命掙扎議題的作者。

這次展覽《一個風景私史》在萬華區新開的水谷藝術地下室中舉行。大致的內容是把一幅台灣景致的影像 , 投影到另一個台灣風景的角落中再進行二次拍攝。從被攝體的角度可以分成投射影像與被投射的地點兩類。汪正翔刻意的將投射所使用的影像製作成中幅的攝影作品 , 而被投射過後的影像也製成差不多大小的黑框照片作為對照 , 讓人可以清楚看到投射前與投射後的影像變化。

從視覺感官而言 , 這個展覽有趣的地方在於將一個 "醜陋" 的風景, 投射在另一個 "醜陋" 的角落之中 , (請容許我雙引" 醜陋"來代表某種符合台灣攝影的主流 "美學"), 結果是一個 "醜陋" 的圖層覆蓋在另一個 "醜陋" 的圖層上 , 產生了色彩和空間錯置的美感。從投射影像所使用的 "醜陋" 風景, 很容易讓人誤認為作者是以相當批判性的態度 , 如同吳政璋的《台灣美景》 , 或姚瑞中的廢墟系列, 試圖批判地景背後的政治或文化美學偏差;然而這樣的想法其實很快的會被沒有議題指向性的被攝體和過於生活化的投影場景所平準化 ,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問題 : 為什麼作者選用這些看似帶有批判議題又無主題的風景 , 又為何投射在看似平凡的台灣角落 ?

從被攝體的性質而言 , 用哪張照片投影到哪個地方並沒有差異 , 不像有些使用投影的藝術家將影像當作紋路和材質投影到人物身上; 汪正翔的投影影像和被投影物都是台灣的通俗景色 , 但其實被投影物和投影影像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 , 如果反過來把被投影物投射在投影影像的場景之中也是說得通。這也造成觀者沒有辦法因著投影的影像而進入一個較為寬闊舒暢的空間想像之中 , 反而是從一個平凡的生活場景 , 進入到另一個台灣人所熟悉 , 卻又不美的景致之中, 而唯一離開現實環境的方式就是接受那不美風景的再度投射 , 讓人產生某種對於生存環境不帶有樂觀希望的調侃訊息。簡單來說作者對於風景的看法在於投射自身看待生存環境的觀點 , 與某種自我批判式的美感 。

因此回歸到作者批判性的討論之中 , 其實汪正翔的攝影中充滿了對於所見台灣的違和感與某種批判的衝動 , 但這種批判的衝動很快的就回歸到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的習性之中 , 以至於批評的衝動在作品中都轉換成某種負向畫面的美妙情感。作者在這個展覽中沒有刻意對於台灣的體制和風景提出批評,他真正想批判的是自己對環境無法融入的樣貌和情感。他新書中的文字會讓我想到早期姚瑞中的書寫 , 都具有某種想要用文字轉譯髒話的短篇囈語。 只不過對於姚而言, 威權體制才是應該被批判的他者 , 如果真有他者存在。 而汪在情感上選擇成為體制之外的他者 , 但在生存上又迫於在柴米油鹽上爭扎的樣態 , 回歸到某種儒家修養自身的類比之中;即便許多的攝影創作者都覺得自己是社會和藝術邊緣人 , 但每個人邊緣的樣貌和心態應該也大不相同吧 ! 這也成為《一個風景私史》座談會大家話題討論的熱點所在。

從創作和展覽的角度來看 , 我很喜歡有一張似乎是多重投影的照片 , 會讓人想要看如果非常多不美的風景重疊在一起會是甚麼樣貌。 形式上會讓我聯想到一些歐洲攝影家常玩的暗房重曝所製造出的詭譎效果。在議題上這種聚焦藝術家個人生命議題和視覺美感的創作剛好也可以規避一些對於社會議題的空泛探討與耗時研究。我個人是蠻想看到更多巨幅的多重疊影畫面 , 和可以反應作者爭扎感受的混亂色彩和空間加總。

最後 , 標題中的《私史》或許不那麼適合 , 畢竟私史的脈絡呈現沒有那麼清楚 , 我想《私人風景》或許比較切題。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