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葉方《行空程式》:從空無虛實,到反璞歸真
分享 | 瀏覽數: 1131

葉方《行空程式》:從空無虛實,到反璞歸真

Author: Rico "ExpoFrontier" a.k.a. BF5, 2016年07月16日 09時31分

評論的展演: 行空程式

「本來想說那是一種『天馬行空』的概念,可是,如果創意來自眾神,而那仙女卻去幫眾神們,用那神來一筆,實現其願望的話,或許就不一定適合以前述成語,來形容那一切。」這是《行空程式》開幕記者會時,大會策展人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助理教授廖仁義,透過解釋展覽由來,陳述對於展覽的看法。

雖然前導陳述是一個引題關鍵,但與其看陳述,不如深入展覽來得實際。

如果說一個藝展要敘事,那就得從空間結構與陳設面來談,台北當代藝術館在六七月交界的《行空程式》葉方個展,雖說以大自然為創作背景,結合 MOCA Studio 展間的多元性,引發出各種不同的作品主題,但此展若以敘事脈絡而論,則暗藏了起承轉合的元素,假設觀展的順序顛倒,在理解「原始」的過程,難度上會相對提高。

何以提出「空」、「無」、「虛」、「實」的四關鍵?其實是和展場設計的情境相關;入場的第一道關卡《長河的禮讚》(下圖,由執筆者拍攝),其實是一種開端(初始),就好比《金剛經》的四句箴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觀展者在進入這個境界時,可能會因為鏡射與投影,產生一種幻境的錯覺,但長廊與動畫中浪花起伏變化的交錯,卻能意外顯現出生命曲折離奇多變的過程,意涵類似於台灣電影工作者洪詩婷過往的一部獲獎電影《維奧拉:小巨人旅行房間的意義》所談的生命流程,但差別僅在於敘事方式與手法。

鏡射投影長廊雖作為一種敘事開端,但中段展區的三種場景,卻意外地一脈相承,它們分別是:《黑盒子裡的詠嘆調》、《回憶的密碼(自畫像)》、《賦格》(下圖,由執筆者拍攝)。表面上看似毫無連結,但實際上卻是環環相扣,因為這三者呈現出「一主二輔」的關聯效果,假若三者缺其一,是無法構成一種精闢的脈絡。

何以如此解釋?其實應該要這麼說:

以眾多迷你石板藝術的真實,與大自然景緻的虛空情境,結合而成的《賦格》場景,雖是以音樂創作形式為題而命名,但該展區呈現的情境效果,卻是以景緻的陳設,造就了另一個故事的開端;然而,由側邊眾多黑色箱子構成的《黑盒子裡的詠嘆調》,卻因為每個箱子所呈現的微觀情境之別,在呈現《賦格》場景中的局部變化之餘,順手呼應了《長河的禮讚》所要陳述的生命多變性,甚至引發《回憶的密碼(自畫像)》當中,大自然百態對生命經驗的看法,而形成的結語,於是,中段展區的關聯輪迴觀念,變相地讓參觀者必須警覺到「環環相扣」的重要性。

而最後一道關卡的設計,較前述截然不同;同樣都是以大自然景緻為主題所設計的作品,投影藝術《古往今來的生命容顏》與《時間協奏曲》的牡丹、蘭竹二君子油畫系列,這兩組作品的互動,由於其陳設的方式,而形成有趣的「圍城」效果,但這種「圍城」,因為其動靜分明的時態,進而激發出作品之間的辯證效果,牆上靜止的畫作系列,似乎見證了那圓形投影要告訴參觀者的訊息:「萬物眾生的多變性。」假設牆上的靜止畫,提供不同的訊息給圓形投影,那麼,圓形投影中所要表達的變化,便是回答那些靜止畫作對於多變的質疑。

牆上畫作(左)與投影動畫(右),似乎呈現了一種辯證的關係,倘若要從投影找出答案,那麼可能要看牆上的畫作,能否給觀展者關鍵的提示?(執筆者實拍)

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所產生的多元性,能引發出許多可以被檢視的問題;葉方在此次個展提供的訊息,除了所謂的反璞歸真,也就是從大自然的角度,重新檢視任何事物的多變性與真實之外,透過各種虛實結合的作品主題設計,以及其展題「行空」所創造的許多「空無」幻境,進而在三種不同的境界中,透過考驗參觀者的觀展心境,不單提供了更多元的機會教育,反而能引發藝術與生物科學的相互辯證;因此,如果作品的境界是一種心境上的試煉,那麼,從試煉中重新思考任何事物的原始性、多變性與真實性,或許是能作為一種「拋棄任何的預設成見,重新看待任何事物可能性」的展覽運作模式;也許,這展覽不一定是最佳範本,但日後的將來,若展覽可能為一種改善社會氛圍的催化劑,那麼,何樂而不為?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