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解消肉體,走向三位一體的未來
分享 | 瀏覽數: 1227

解消肉體,走向三位一體的未來

Author: [特約評論人]陳元棠, 2018年04月10日 19時04分

評論的展演: 定製真實:數位藝術之魅 《Render Ghost》 跨域展演


圖版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藝術團體「涅所開發」的數位藝術作品《Render Ghost》於四月展演,是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展覽「定製真實:數位藝術之魅」中的作品之一:「融合了虛擬實境及聲光場域的沉浸式劇場」[1],此作品於2015年獲得台北數位藝術獎後數次搬演,本次參展則是中部首演。

      開始之前,需穿上白色無塵衣,等待其他觀眾到齊,方進入於展場中的白色大氣球內部,觀眾坐在鏡面構成的椅子上,由工作人員穿戴好電腦裝備與VR顯示器,繼續往內進入「表演區」。在一開始,讓其他感官在視覺主導的另一種時空中構成感知,讓我感到興奮,同時,對於空間的重力轉變,也需要一點時間習慣-如影像中地板消失,有如漂浮在時空邊界而形成的暈眩感,逐漸消失重力的想像,與裝備穿戴在身上的重量、實際踩踏到的地板之間互相衝突。視覺的幻象與現實肉體的重量,以及移動步行等,過程中仍然使得專注力跳進跳出,雖專注力與肉體疲勞之間的戰鬥在一般劇場觀賞經驗中也是存在著的,但穿戴VR顯示器讓視覺更加黑暗無邊,其餘觀眾在視覺中化為白色光柱,必須與白色光柱保持距離,肉身在彼此觀看中是解消的,只留下白光而無影,在繞行中為保持平衡與不跟他人相撞,感知更加回到自身的步伐,如非手上帶著感應器擾動影像,否則連自己的身手距離感似乎也即將消失。

      眼見是迴旋無盡的梯子,腳踩軟綿又帶有彈性的保麗龍粒,視覺中物體的碎片四處漂浮或向我而來,穿過方形白光的瞬間像是被光包圍,帶來有如瀕死的想像,一瞬間有如「我」化在光中 ; 接著視覺感受碎片旋轉的速度,向上向下看都無盡頭,聲響也越趨重壓耳膜而劇烈,自視覺動態所創造的空間與其中的物件形體辨識出聯繫,引動的想像賦與此觀看經驗意義。接著拿下顯示器後,空間中煙霧瀰漫,雷射光束變化,縫隙間觀看其他觀眾,彼此沉默圍著中央半球體發出光束,像是某種儀式,煙霧與光線互為介質,將觀眾身體重重包圍,閃爍與重音幾乎讓視覺有失效之感,最終揚起的風暴與微粒,與上半場的VR影像中太空碎片一般產生連結,碎裂且飄散,光中旋轉的粒子,都提示著肉身/物理性存在的即將消逝,於是在結束後,脫下裝備感到輕盈卻又同時腳踏實地,呼應了方才視覺虛擬與肉身重量彼此牴觸之間,也聯想至電影「星際效應」一片中,父親困在女兒書架後的時空縫隙之感受。

      若稱此作為「無人劇場」,亦即此空間交予觀眾,觀眾就是演員,在白色氣泡型的演出場域內,以數位藝術的虛擬,無實體的煙霧與光線演出,觀眾的感知被放大,抽離現實的立體畫面中,竟有如原始人類圍火堆一般的恍惚感,無邊無際的數位空間,終究落實在集體潛意識與肉體限制之中,而所謂故事,則存在於觀眾自身感知與連結,如此觀眾的「第一人稱」,在數位空間中,自動補上那缺席的角色,這是除了夢之外,另一個觀看「自己」演出的空間,而科技發展將如何讓人更加抽離肉體?或許未來,在數位藝術的範疇內,對於觀眾即演員之概念,藝術家與觀眾都將操作得更加自如,進而進入「人人都是藝術家」[2]的另一境界:觀眾、藝術家、演員/角色之三位一體,然而一旦如此,是否因一切可「自我完成」而帶來更加深層的孤單?當我在此作品VR顯示器所製造的「現場」,視覺中的白色光柱成為「身邊有人」的暗示,意識處於影像創造出的無底荒涼異境,孤獨漂流,自然產生的不安全感使得感知擺盪於虛幻與真實之間,與其他觀眾的陌生同處突然轉為彼此默然陪伴,然在各自獨立的視覺中,自己的肉體存在重量顯得更為強烈,是為另一種自我存在的覺察。不同於一般劇場觀賞經驗中,觀眾與舞台上的戲劇事件集體共同形成氛圍,在《Render Ghost》視覺虛擬、煙霧光線與音樂聲響改變日常感官所決定的「空間感」,本身已有完整氛圍,觀眾只要體驗,感官受其刺激,進而啟動大腦思緒,組成各自的文本,在我的體驗中,如此的沉浸只限於感官,理性仍然完整不受作品意識型態催化,也就是心理距離並未被VR顯示器的臨場感縮短,或許是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所提出的「間離」效果另一更為主動的詮釋。

 

 

  1. [1]此言摘自國家美術館官網之介紹。
  2. [2]此為德國行動藝術家波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所言。

相關評論

對於「真實」的客製想像:《定製真實》中的哲學議題 [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