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蔡海如個展「漂浮的房間」
分享 | 瀏覽數: 1520

蔡海如個展「漂浮的房間」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05月03日 22時50分

評論的展演: 「漂浮的房間」 蔡海如個展

  「自己的房間」對許多女性創作者來說是個重要的意象,不管是在認同上或是實際的生命經驗上,有著「自己的房間」才能安頓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事物,讓自己得以舒展,而蔡海如在這次的個展中,卻展現了一個"漂浮"的房間,更特別的是,返台多年來多以空間裝置為主的她,這次卻大多以繪畫作為展出形式,對於一位台灣當代藝術早期衝鋒陷陣的藝術家來說,這樣的展出又呈現了什麼不同的思考呢?

  411日到512日,海桐藝術中心展出「漂浮的房間」蔡海如個展,在展場中除了十餘張繪畫外,主要在視覺上呈現的是由在牆面正中的具象繪畫延伸出黑色線條勾勒出的類似透視線,與整個真實展場對應出另一個空間,而在展場正中則是有一張紅色的椅子;展場中的繪畫展現的部分可以概分為兩類,在透視建構的房間內的是許多皴法構成的山石、彷彿是在指涉牆面,而房間外的則是許多看似正在發生衝突的肉體。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思考的是,一個多年來從事空間裝置的藝術家,在這次的展出中為甚麼開始使用繪畫?從現場的裝置來看,很明確的,繪畫並非只是繪畫,或者說藝術家利用繪畫的"再現"本質去展現實體空間與指涉空間的連結,這些繪畫以其傳統的再現能力,指涉了藝術家所思考的問題-空間。

  這個被指涉的空間可能正是展名"漂浮的房間",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會是,為什麼藝術家要這麼做?或許牆面上那張藝術家十五歲時所畫的自畫像會是個突破口,我們可以在展覽DM上看到除了這張自畫像以外,藝術家還寫了,「五十歲的我正看著十五歲的你正瞪著我。五十與十五只是像鏡射反過來而已嗎?」,或許我們可以從藝術家的創作反思來看這個展覽,而若果如此,另一個蔡海如多年來常見空間裝置的元素"鏡子"可能又是另一個思考的起點。

  這樣的指涉之所以有趣的地方在於,繪畫的再現很難擺脫"象徵",在面對繪畫的指涉邊界時,最終免不了回應到媒材本身,這也就是超現實主義畫家們時常討論的,例如馬格利特 的《這不是一個菸斗》,另一方面空間裝置或者現成物挪用,本身就是試圖讓觀眾親身體驗的效果來打破過去繪畫被象徵所綁架的限制,而蔡海如在這次的展出中,結合這兩者的做法有趣的地方就是在讓繪畫就只是象徵,只是問題來了,那麼象徵如何與空間裝置在邏輯上聯結呢?這個問題可能就要靠蔡海如過去慣用的"鏡像"來解決。

  的確,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看不到蔡海如慣用的小鏡子,在過去的空間裝置中,那些鏡子常常在語境上提醒我們藝術家的多重思考,不管是空間上抑或是觀看邏輯上的,這些鏡子都在標定空間裡觀者的關係,藉此也讓觀眾進入藝術家的思考空間,在這次的展覽裡,蔡海如或許擺脫了鏡子,但是思考的脈絡上依然是"鏡像"的邏輯,只是這次取代鏡子的是那些宛如透視線的黑色線條,透過線條建構的是一個漂浮的房間,對應的是觀眾身體實存的房間,也就是蔡海如目前經營的"海桐藝術中心"。

  缺乏了過去的鏡子,但是以透視線暗示觀眾空間的辯證,那不只是虛與實的辯證,同時也是再現象徵與現成物的辯證,如果能夠進入透視線暗示的空間,那麼就能跟著進入繪畫的象徵世界,後退一步可能就離開了那個象徵的世界,但是依然站在海桐藝術中心,這是以觀眾身體為核心的空間辯證,挪用的不只是現成物,而是空間。

  這的確是延伸藝術家一貫的思考,透過空間,以身體性與觀看性去辯證,讓觀眾體驗藝術家的敘事,而那些繪畫作品,可能則是這個"五十自述"展覽的起點,長期以空間裝置創作的蔡海如,回應了藝術學習的起點,那些不被注意或是被遺忘的過去,畢竟是畢業於國立藝專水墨組的青春,同時可能也是開始思考"再現"這個藝術核心議題的起點。

  這是蔡海如自己的房間,她同時呈現了身為藝術家如何思考"再現"這個核心議題,與藝術家的另一個關於空間介入的創作途徑、也就是海桐藝術中心,藉由展覽呈現並且連結這兩個創作者正在思考的問題,同時還可能藉由畫面來描述心靈內在房間的風景,或許我們可以說,這看似倒退回繪畫的展覽,其實展現了藝術家對再現的"能指"與"所指"的精細思考。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