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荒原《荒原》 吳芊逸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1081

荒原《荒原》 吳芊逸個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09月07日 12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荒原》 吳芊逸個展

  這是荒原的最後一檔展覽,雖然不是在殘酷的四月,但是依然讓人感到遺憾,不過對荒原藝術空間的創辦者吳芊逸來說,或許這是另一種在藝術裡的體驗,所以選擇以創作者的身分來做最後的紀念,而非是以經營者的角度留下資料文件,且讓這些資訊留待日後吧,讓我們看看藝術家與這個空間的最後對話。

  819日至91日,荒原藝術空間舉辦《荒原》 吳芊逸個展,展出形式包括以素描為主的繪畫、攝影、文字與空間裝置等,素描以抽象為主要表現方式,照片則是以荒原位處的浮洲為主,作品並非全然扣住荒原藝術空間的過往,主要是表現作為在地藝術家的感受與觀察,或許這才是做為藝術空間經營者的現況回應。

  浮洲地區雖然位處新北,離蛋黃區的板橋也不遠,但卻可能是許多台北人相當陌生的區域,小時候曾經住過浮洲的吳芊逸在偶然機會下決定來到浮洲開設藝術空間,這對許多人來說都是個極大的挑戰,而今也的確是在租約到期後決定停止經營,另一方面,雖然台灣藝術大學就在鄰近區域,但是除了校內展演空間外,校外的藝術空間也是少見的,不過對於存在於此的荒原有台藝大作為腹地,的確在各種不同藝術類型上的呈現是更多元、更具實驗性的,而經營者畢業自北藝大,也帶來不同的連結。

  另一方面,我們也的確可以觀察到,相對於過去許多的藝術空間的經營模式,近年來的許多年輕人經營的藝術空間,或許不長壽,但是在在地連結上卻比過去要更扎實點,也更有趣,(例如近來要面對房東要售屋壓力的水谷藝術空間,也是在在地連結與相關研究上著墨許多),在這個兩年八個月的短暫存在期間內,或許無法標定出對當地的影響,但是這種試圖有更多著墨在地連結的方向,可能也顯示出年輕藝術領域工作者在面對當下的藝術環境越顯學院式僵硬的同時,試圖尋找出口的可能性。

  在這兩年八個月的嘗試中,我們可以看到的另一個現象是,對藝術大學的學生來說,校園是保護,但可能同時也是限制,即便台藝大試圖在校外的老舊宿舍區做閒置空間再利用,但是既然是閒置,顯然就缺乏生活脈絡,而浮洲作為許多台藝學生的居住所在,在此的替代空間就成為學生們與社區的連結,同時也因著社區脈絡作為底蘊與脫離校系限制,跨系所的合作與實驗皆比在校內來的多且精彩,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當年的"打開當代",也讓我們看到,不同屬性的替代空間對於藝術領域來說的重要性,而在荒原即將結束的時刻,也讓我們持續期待在台藝大附近未來還有新的可能性。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