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高美館「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
分享 | 瀏覽數: 842

高美館「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10月26日 16時34分

評論的展演: 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

  對觀眾來說,主要是透過展覽來認識博物館的典藏、展示、研究與推廣這四大功能,近年來各美術館也開始透過不同的典藏展或常設展來讓社會大眾更加理解美術館的努力,例如北美館從「斜面連結」系列開始透過館外策展人的方式或是國美館的「聚合X綻放 」加入了身障輔具協助視障者等;高美館本次兩檔展覽「關鍵:2017新進典藏展」及「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 也顯現了類似的企圖心,讓觀眾更能理解美術館的方向,前者讓公眾理解美術館的典藏方向改變,而後者則是以議題的方式尋找觀看的可能,讓展覽為觀眾帶來新的思考。

  728日到1021日,高美館舉辦「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典藏主題展覽,由柯念璞擔任策展人,展出的作品包括日本時代老畫家陳澄波、邱潤銀與同時代的郎靜山,陳夏雨、楊英風560年代的雕塑,90年代侯俊明等藝術家直到當代的陳瀅如等,作品形式包含繪畫、雕塑、攝影與錄像等。

  從這次的典藏主題展,我們可以看到高美館的典藏面向其實相當豐富,而且也有一定的地方性,透過以"身體"為議題的策展,同時又有延續時間性,對不同年紀的市民來說可能會被勾引起不同年代的記憶,同時也能回應正在展出的「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可以說是相當有美術館整體概念的策展方式,也是非常有企圖心的。

  對觀眾閱讀展覽的過程來看,在入口處被侯俊明的作品迎接後,幾乎是以時代順序來參觀,可以對應歷史理解藝術中身體的形象與思考,只是有趣的是,最後是在謝春德與陳澄波的作品中看到陳瀅如的作品,在這個視覺方向中,放上陳澄波的作品似乎有點突兀?帶著這個疑問觀看陳瀅如的《超距作用》,當畫面上那些抗議的人群與科學治理身體的技術交雜出現時,我內心不由得想起在學生時期,依稀是在雄獅雜誌上看到的陳澄波遺體照,當時的震撼又回到眼前,雖然我們無法得知策展人的目的是否就是要提及於此,但是顯然陳澄波的身分與過世原因是其中的重點,只是對一般民眾來說,能否連結於此似乎就需要更多的提示了?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