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蔓延在戲劇院的山海之聲
分享 | 瀏覽數: 750

蔓延在戲劇院的山海之聲

Author: 林煒盛, 2019年04月17日 11時36分

評論的展演: 2014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 2019 TIFA《桑布伊演唱會》

桑布伊,曾獲得金曲獎最佳演唱類錄音專輯獎、最佳年度專輯獎等,在臺灣的流行音樂圈中可以說是少數堅持運用母語創作的歌手,來自台東卑南族部落的他,出生在倚靠中央山脈、眺望太平洋的大山大海之間,創作的養分皆來自於自然與生活。

卑南族族群分布在卑南溪以南,中央山脈以東的海岸線地區,還有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制度以母系社會為主,紀曉君、張惠妹、吳昊恩、陳建年等都是來自卑南族的歌手,當然亦不難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有與生俱來的優美歌喉。

在節目開始以前,觀眾席的觀眾可以透過投影片欣賞簡單的認識桑布伊與卑南族的文化。整個舞台的配置非常的簡約,除了右舞台基本的樂團配置在場上外,相對的左舞台僅有一顆象徵生命並由六萬根稻草編織而成的大樹在舞台上,但因為兩者的配置都偏在舞台上方,所以實際上舞台的設計顯得些微空曠。

節目的一開始,桑布伊帶領十幾位的部落青年一同清唱卑南族的傳統古調『英雄詩Pa’ila’ilaw』,彷彿一種祈禱般的儀式預祝後續的演出順利圓滿。原住民的談吐交流不管在什麼時候都給人一種親切且真誠的感受,所以在猶如序曲般的演唱結束後,桑布伊僅有靦腆的一句:「好緊張呢!」就讓在場的觀眾們笑開懷,更顯現了在演出當下氛圍的愉悅感。

器樂的配置除了在大部分演唱會看的到的電吉他、貝斯、鍵盤、爵士鼓以外,節目中還有長笛、中提琴、康加鼓,特別的曲目甚至有月琴、太古、口簧琴、鼻笛等原住民傳統樂器。一位歌手、八位樂手在場上輪流演奏出一首又一首的動人曲目,儘管舞台空曠,但演唱的內容已經足以豐富整個舞台與觀眾席的空間。

演唱會中,桑布伊除了演唱他專輯的曲目以外也演唱了不少卑南族的古調。其中一首他專輯裡的歌曲『溫暖的光Sadeku na semenam』,在演唱前特別請張惠妹預錄了一段卑南族語的祈禱文,從祈禱文到整首歌曲的演唱段落裡,透過桑布伊的歌聲與祈禱文的呼應,能強烈感受到原住民對大自然的尊敬與崇拜以及樂天知命的生命哲理。在『怎麼了?Kumuda』演出段落時也特別與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合作,由一位裸著半身的原住民舞者與數位穿著傳統服飾的少年族人共同呈現;一位跳著現代舞的舞者身體與一群腳踩卑南族傳統舞蹈的族人形成對比,眼下的視覺對立與歌曲的傳唱讓人有許多感動也感傷的時刻,可惜燈光上的搭配稍有不太協調的問題,在每個重拍與過場都有幾個轉換點與表演者搭配不夠到位,但整體瑕不掩瑜。

觀眾與桑布伊的現場反應在當晚也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演出」,該場次有許多原住民的觀眾,在不少的時刻桑布伊丟出了許多令觀眾引起共鳴的吶喊,現場的觀眾也給了場上的表演者很多熱情的反饋,添加了不少動人的呼應。

「不會分享的人,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桑布伊這麼說著,也是卑南族人自古流傳下來的訓語。

整體演唱會曲目的排序、人員的調度,可以看出導演與全體表演者對想傳達自己的情感的純粹。事實上,原住民的文化不論藝術或生活的智慧在臺灣無疑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但當我們撇除用“資產”的概念看待這些文化時,我們是否能正視其實已經正在流逝的祖靈智慧?當地球的另一端;澳洲政府將國家50分貨幣印上已消失的14種原生語種警惕國人時,臺灣其實也正在逝去這些珍貴的文明,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保留這些在地的文化精神?桑布伊的歌聲可以出現在任何的場域中,或許是公車上的廣播、城市的咖啡廳、某個公園的角落,抑或是在他自己的家鄉部落,但當這樣的歌聲來到國家的藝文殿堂裡時,是否也同時帶有著不一樣的訊息?著實令人引發省思。

桑布伊用歌聲傳唱他經歷的文化與生活,不管是正在逝去或是早已奄然而逝的,我們都不能忘記祖靈的法律,而祖靈的法律即是大自然的聲息。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