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2019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分享 | 瀏覽數: 1291

2019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12月12日 16時02分

評論的展演: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回應這個世界,透過藝術再現的角度來觀看我們理解的世界並且藉此打破已有的觀點,是藝術重要的課題,在這次的亞洲雙年展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策展人透過不同的作品本身,去連結與展現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在這裡策展人與藝術家們並不試圖定義「亞洲」,但是在各種不同情境下,亞洲的可能性卻逐漸被碰觸,而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也會重新思考這些概念對比於我們舊有的認知。

  國美館主辦的2019年第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十月份開幕,展期自105202029,由臺灣藝術家許家維與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擔任共同策展人,邀請了來自16個國家,共30組藝術家及團隊參與,展出作品囊括繪畫、裝置、錄像、行為表演、工作坊等多元形式,當中委託創作共9件,本屆主題為「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異人」係用來指涉他者,另提出兩組相互垂直的概念,包括贊米亞(Zomia)代表的「山」與蘇碌海(Sulu Sea)的「海」,皆非國族區域、另一組「雲端」與「礦物」則是描繪人、物與科技之間複雜的關係樣態。


  從展場來看空間設計,這是令人感覺舒服的展覽,意即幾乎作品都有足夠的尊重,不會有如逛超市般壅擠的感受,策展人是依靠作品去連結概念,而不依靠過多的設計與過多的作品量去強調策展理念,參展藝術家的數量也不會過多,甚至有些藝術家是不只一件作品參展,讓觀眾理解相關理念顯然是這次展覽中重要的判準,策展人甚至願意在有限的空間中留出「註腳」空間,給出相關的資訊讓觀眾得以進入相關脈絡,這是相當貼心的作法,當然,如果在註腳區域能提供座椅讓觀眾好好閱讀、休腳片刻,那就更貼心了。

  這樣的作法可能與這次的兩位策展人都是身兼創作者有關,這次的策展並非沒有論述,也不是沒有理論,只是策展人並不是將參展作品視為論述的文本與證明,甚至讓整個展覽成為論述的補充來成就一篇傑出的論述。這次的亞雙中,策展人提出了他們的思考架構,讓作品帶領觀眾去延伸至各自不同的觀點與面向,例如劉窗的《比特幣礦與少數民族田野錄音》這件作品在本次展覽中可以說是相當直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黃漢明的兩件作品則是從流行文化的戲劇中各自延伸不同討論面向,另一方面,策展人也並非只是歸類作品找出相關連結而已,李禹煥的《關係項》放置在不同的三個地點,在動線上成為展覽敘事結構上很好的對應與提醒,而放在最後的《工作坊》則是個精彩的展覽自述影射。

  相對於雙年展年熱潮的各種雙年展如台灣雙年展等,策展人們可能要背負藝術社群的各種不同期待,甚或是主辦單位的不同期待等,這些不見得是壞事的期待有時可能對展覽也是種困境,有待策展人突破,而亞洲雙年展在非雙年展年的冷清,或許才能冷靜的給出空間讓展覽本身去嘗試可能性。

相關評論

「規那學」在福爾摩沙:丁昶文的「帝國規那學」與〈處女地〉 --- 鄭文琦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