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國美4.0建築事件簿」
分享 | 瀏覽數: 1056

「國美4.0建築事件簿」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0年01月10日 16時48分

評論的展演: 國美4.0建築事件簿

作為唯一國家級美術館的國立台灣美術館,在藝術領域的確是相對的較不受注目,從過去的省立台灣美術館至今,國美館不管在定位、任務與館舍都有過多次的變更,透過這次的展覽我們不只看到的是國美館館舍的硬體變更,還有面對館舍硬體背後的思考價值,也可以看到國美館作為國家級美術館逐漸釐清定位。

20191019日至216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國美4.0建築事件簿」,由趙欣怡擔任策展人,透過官方歷史文件、新聞文件、模型與結構裝置等,幫助觀眾理解國美建築的變遷,同時也設置教育展區,讓兒童也能以遊戲的方式認識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

相較於北美館作為台灣第一個現當代美術館,從開館至今即引起無數的注目,加上台北雙年展開始在台灣引領雙年展風潮,同時也負責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相關業務,在台灣藝術領域的確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但是這可能也顯明了重北輕南的現實;1999年省美館改名國美館,也的確讓我們看到的只是"改名",在對藝術領域的影響及企圖上並沒有很大的改變,而從目前來看,國美館也的確逐步在各方角力下,試圖展開自身的影響力,包括台灣美術史重建計畫等等,慢慢看到國美館承擔起國家級美術館的責任。

在這次的展覽中,觀眾可以很直觀的透過模型看到國美館硬體建築的改變,如果是台中市的觀眾,可能也會被召喚起多年來地景的改變,同時也透過紀錄片,看到建築師們在面對國美館硬體與市區空間所思考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包括兒童美術教育中心的統整,過去國美館在教育領域的努力,同時在展場也可以看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相關整建模型與計畫;其實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建築師們都抱著非常美好的理想,試著想讓建築與人有更好的結合,但是如果我們從國美館與所在的台中市或是中西區的連結來看,其實是不夠的,也是非常可惜的部分。

從這些硬體的改變中,我們逐漸意識到美術館不只是硬體設計,建築從來不只是建構空間的方盒子,美術館在不同的年代面對不同的挑戰,國美館如何以國家級美術館的位置來引導與面對美術館的各種挑戰,即便是從傳統的博物館四大功能,典藏、展示、研究與教育來看,以典藏領域為例,國美館就要同時面對傳統紙質書畫與科技藝術等這些南轅北轍的藏品的修復與保存問題,這可能不只是國美館可以獨自承擔的,而作為唯一國家級美術館,如何在國內這些不同公私立展館中調度、協調資源去面對未來的各種不同挑戰,可能也是國美館所要面對的任務。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