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屍變.靡靡.壞天氣」(陳湘汶策展)
分享 | 瀏覽數: 796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屍變.靡靡.壞天氣」(陳湘汶策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高森信男, 2020年06月29日 22時01分

評論的展演: 屍變.靡靡.壞天氣 WALKING DEAD, MEME, BAD WEATHER

筆者的策展工作隨著臺灣當代藝術2010至2020年間的發展而成長,筆者因而也認定個人對於2010年代臺灣年輕當代藝術工作者的創作類型及語彙多少有一定的理解及掌握程度。然而隨著時序進到2020年代,筆者其實也開始好奇,在接下來的十年,究竟臺灣的當代藝術發展會朝向哪種可能性邁進?目前正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的「屍變.靡靡.壞天氣」,或許暗示了可能的路徑之一。

陳呈毓《變型者,從何處與誰的輪廓》

陳呈毓《變型者,從何處與誰的輪廓》

正如同展覽介紹所明示的:該展意圖處理網路文化中琳瑯滿目的數位平台及介面,討論其如何逐漸佔據人們的生活與大腦,並滲入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內涵。然而隨著網路世代不斷的更新及質變,網路自身也早已成為一種存在近半世紀的「古典技術」時,如何區分當下與過去網路文化的差異,顯得似乎是個棘手卻又迫切的問題。在「屍變.靡靡.壞天氣」一展中,網路並不再是個完全正面或負面的兩極道德論客體,而相對於過去的網路藝術作品不斷強調如何創造連通虛與實之間的通道,將網路視作現實的副本。該展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卻反而呈現出一種「屍變」(Walking Dead,活死人)的反向路徑:面對今日的網路文化,與其將數位世界視作現實置放於虛擬世界中的副本,將現實世界的肉身與言語視作網路結構的延伸或許會較為貼切。也就是說,現實不過是具看似活動自如,但實則被網路迷因所構成的有機體而干擾/感染的活屍。

陳俊宇《世界末日的麻醉槍》多頻道電視裝置、有聲,2019

陳俊宇《世界末日的麻醉槍》多頻道電視裝置、有聲,2019

策展人陳湘汶表示,自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舉辦完李亦凡個展後,便對臺灣年輕藝術家如何重新詮釋網路文化感到興趣。延續該脈絡,「屍變.靡靡.壞天氣」一展邀請了陳呈毓、陳俊宇及謝詠程三位藝術家。一反「數位藝術」必定論及互動、投影等媒材,陳呈毓企圖使用各種仿生、變形的當代雕塑,來嘗試呈現藝術家所宣稱的「霧」。對於陳呈毓而言,透過實體物件來「捉雲補霧」其實很恰如其分的呈現了數位文化中粒子化的流動、擴散特質。藝術家謝詠程則是將虛構的小說,透過數位影像的編排及再現,以一種類似於「網紅化」或網路自製知識節目的形式來進行一場恢弘卻又蒼白的滔滔大論。

謝詠程《蔣宋美齡與媒介化的身體》有聲錄像,投影裝置,2019

謝詠程《蔣宋美齡與媒介化的身體》有聲錄像,投影裝置,2019

藝術家陳俊宇則以更為直白的方式回應「屍變」的概念:透過KUSO的政治性隱喻,進行一種動漫式的鋪陳。比其2000年後於東亞開始流行的仿動漫式創作具備一定的清晰結構,陳俊宇的作品卻又增加了更多的隨意、拼貼及近似於「當機」的質感。

整體來說,「屍變.靡靡.壞天氣」成功的展現了臺灣年輕創作者面對新興網路脈絡下的某種思想及實踐光譜,然而該展的成功似乎也同時映照了相關論述工程的缺乏。究竟該展所折射的創作思維是亞洲、乃自於國際間最新銳創作者的共同意識,或僅是臺灣特殊網路環境所培養而出的變異體?而該展所鋪陳而出的媒材敏銳度是否仍可反映各自藝術教育養成的背景?以上數個命題仍舊各有尚需補足之處。

陳俊宇《煙花》錄像裝置、有聲,2018

陳俊宇《煙花》錄像裝置、有聲,2018

然而對於筆者而言,從身為一位由Dos系統及5.1磁片開始使用電腦,並透過電話撥接網路及筆記本撰寫HTTP網頁的骨灰級數位文化浸淫者的角度望去,我們似乎已站在新、舊數位文化的分水嶺。從藝術的角度來思考,新的網路美學以及「古典的」網路美學各自所指涉的對象及操作邏輯,似乎也需要更進一步的理論推進及激辯。如此一來,論述及策展工作者才有可能稍微趕上臺灣年輕創作者的思維進程,勉力拉扯一下狂飆活屍的衣襟。

***

「屍變.靡靡.壞天氣」
策展人:陳湘汶
藝術家:陳呈毓、陳俊宇、謝詠程
展場: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士林芝山站)
展期:2020年5月30日至7月25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