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新北市立美術館「給火星人類學家」
分享 | 瀏覽數: 961

新北市立美術館「給火星人類學家」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0年09月26日 22時13分

評論的展演: 給火星人類學家

  疫情的影響下,全球許多的博物館與美術館都在嘗試各種線上的展覽,面對這種狀態也引起許多關於「展覽」的討論,在當代展覽作為一種有意識地再現時,再現的過程當中有許多的判準與邊界是需要探討的,而新北美術館在疫情下面對開幕前,透過原有地方展館的當代藝術相關展覽,除了讓我們看到新北美術館的企圖心以外,同時也看到「給火星人類學家」試圖從線上與現實兩個部份的辯證來延伸,可能可以說是這個時代面對展覽與藝術間的探詢。

  84日到928日,在新北市藝文中心舉辦的「給火星人類學家」,由張君懿擔任策展人,邀請國內外十五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形式除了物理空間的新北市藝文中心以外,還包括相關網頁;策展人引用《以藝術之名-為了一種現代性的考古學》一書作為設定,引導觀眾以火星人類學家的身分,對地球文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來探索人類所名之為「藝術」的事物。

  如同策展人所說,物理空間的展出內容與線上作品遙相指涉,共同組成一個「索引介面」,線上的作品與展場互為指涉,例如手冊與網頁都是以展場作品位置為順序介紹作品,以展覽作為索引介面,將觀眾帶領到作品本身,這是策展人謙虛的企圖;在展場裡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陳萬仁作品《我很小但是我有很大的夢想》,在展場中就只是個LED平板燈,但是連結上網路後,觀眾就馬上能理解同理到燈具的角度,看著那些太陽下休憩的人們卻依然低頭玩著手機,太陽與燈具似乎沒有差異,觀眾也宛如上帝般俯視人們重複又重複地低頭動作著。

  在展場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作品都有著各種不同的物理空間與線上網頁的連結關係,有的是敘事上的連結如前述《我很小但是我有很大的夢想》,又或者如何采柔或賴志盛的作品也都各有不同的連結,比較有趣的是,在物理空間裡的許多作品都與現場有著某種曖昧的對話關係,或者可以說是某種打破展牆與展台的空間對話,並且有點隱藏在原有的空間脈絡中,這點當然是當代藝術中的基地性格,但也是物理空間展場存在的必要性。

  在此展覽中,線上展覽的可能性大概獲取了許多的注目,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我們試圖從一個火星人類學家的角度來看展時,恐怕也無法逃避對比到自身對文化的理解,這種狀態其實也是回應線上與物理空間彼此辯證的,或者如艾瑞克.瓦提(Eric WATIER)與張君懿的作品《低調的作品-向布勒哲爾致意》一作,諺語本身就是種濃縮的文化,布勒哲爾將五十則尼德蘭諺語轉變成圖像,這讓非該文化背景的人們已經有點難以理解,藝術家艾瑞克.瓦提耶再轉譯成中文貼在牆面,那種好似有些許指涉但實質陌生的語彙,就算透過網路拼圖遊戲式的再度「閱讀」整張作品,觀眾恐怕還是只能理解自身作為火星人類學家的有限,但這可能同時也是人類學家的起點,或者如策展人所設定的,從「索引介面」開始的探索。

給火星人類學家 https://martian.beauxarts.tw/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