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我印象裡的台北與數據差異
分享 | 瀏覽數: 364

我印象裡的台北與數據差異

Author: 廖于萱, 2021年01月08日 14時56分

評論的展演: 《素顏台北 | 數言台北》

走進展覽,我看到我從未注意過的,那個卸妝、赤裸的台北。

原來呆板的數據圖像化、具象化之後可以做出這麼真實的展覽,所謂真實,是「素顏台北」從每一個台北人在乎的面向出發,並打破時間的限制。它一共有「過去試衣間」、「現代雜貨店」、「未來紀念館」三大展間,而裡面的內容都是獨立的,但想表現的都是要喚醒生活在台北的人們對於這座城市的意識以及認同,放慢平常匆忙的腳步然後去觀察周遭環境的變化,看看我們能為這個帶點混亂卻又充滿驚奇的城市改變些什麼,甚至是能為自己改變些什麼。

從過去試衣間開始講起,拉開布,映入眼簾是八個掛著T-shirt的衣架,衣架上寫著以不同視角的城市人聯想的主題,走近一看,衣服上印有數據的折現圖或長條圖,衣服還掛有標籤,標籤上居然不是標價而是該社會議題延伸出的問題反思,主題有剛繳完房貸的一家之主、30+單身白領女性兼等等,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職外送員的斜槓人生,最貼近我的主題,標籤上提及為什麼中產階級成長最少,現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大多數青年擁有多元工作多元收入,可能是為了能有賺取更多金錢,也有為了學習更多專業技能的,斜槓的三大目標:分散風險、豐富多元、自主自由,一件事必定一體兩面,所以斜槓到底是好是壞、因人而異,非常值得去反思,於是我決定拿起斜槓青年這個議題的衣服到試衣間試穿,換上最感同身受的數據衣服,真真切切地站在那個角度思考。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是在過去試衣間的展間中有QR Code可以掃描,有線上機器和你互動,跟你說說你可能沒注意到的細節。

再來走進現代雜貨店,裡面充斥跟食衣住行相關的資訊與數據,這個展間則是直接以實體代替數據,像是台北人對「呼吸」的在乎,直接用一根根紙菸表示台北市吸菸者每天平均抽29支菸,抑或是用很多把雨傘表示台北市一年有45%的日子都是雨天,真的就像雜貨店一樣,我們生活被濃縮在這裡面,途中有出乎預料的發展、顛覆思考的衝擊,了解許多有關台北的被忽略的角落。最後是未來紀念館,這個展間與其說是要表達什麼,不如說是要來觀展的人能自己從中探索、反思些什麼,任何過去的旁觀者、現在的無視者,都可以是未來的參與者,翻轉時間的概念,讓我們用現在可以做的努力紀念未來,每個人做一張屬於自己2021年的海報,到後方拿有共鳴的議題貼紙貼在海報上,強化對這座城市的共感。

我生活在台北,到底在乎台北的什麼?在我眼中的臺北很美,新舊建築交雜,有狹窄的巷弄也有日據時代保留的古蹟,有零星的小公園還有一些灰白的水泥建築,有密度極高的便利商店更有遍地的美食,但當然也有些不完美的缺點需要被改善。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說:「如果無法衡量一件事,就無法改善它。」數據看似很遙遠,但其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可能是數據,而做數據統計是為了找出問題;做數據分析則是為了要找到原因、才能夠進一步去處理問題。

我們很少被要求以懷疑的態度面對問題,那首先我們看一個數字,並不知道很多藏在數據表象背後的事情,從數字本身到結論,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要被充分理解,像是數據來源、可信度、解釋力與局限和結論合理性,才能得到一個更完整、更能理解彼此關聯的東西。數據更是一個的觀察事件特異點的監控方法,透過數字的量,可以大規模的觀測面狀的變異,變異出現時,透過質化調查人的行為、人的需求與人的動機等更多關於數據的背後,才算是一個探究問題的完整循環。特別的是,往往最貼近人心的解決辦法,是無法透過數據找到答案的,這也是觸動人心的創作,且會回到人的本身。

素顏台北充分體現了數位文化並創造了新的讀寫形式,將數據實體化,更貼近我們變得易閱讀,我在展覽中看到很有感的一句話:「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我們隨著經驗的累績,看待數據的態度與想法會有所改變,即便展覽結束了,我也更了解數據治理、識讀教育等不同面向,期待數位文化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