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柔情與壯麗,經典的現代詮釋 ---朱宗慶打擊樂團2022擊樂劇場《木蘭》
分享 | 瀏覽數: 715

柔情與壯麗,經典的現代詮釋 ---朱宗慶打擊樂團2022擊樂劇場《木蘭》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22年01月12日 08時33分

評論的展演: 【朱宗慶打擊樂團】2022擊樂劇場《木蘭》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時間:2022/01/08(六)19:30
演出:朱宗慶打擊樂團

木蘭-1《木蘭》演出劇照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舊酒新瓶」,以現代眼光詮釋經典故事,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性意志,著重探討木蘭的抉擇,應用融合京劇元素,物件聲響、身段與肢體(如踢踏舞、京劇動作)。首演於2010年,2013年全新改版,今年重製演出,歷經多次改版,「越陳越香」,並在今年的改版中,更新服裝布景,尤以使用多媒體投影影像創造舞台景觀,細緻的畫面與演員、樂者之間搭配轉換優美,動態熱烈。演出人員多面向的展現,在打擊樂的主軸下,以宏大的包容讓各部分取得平衡,相互成就擊樂劇場。

如華格納(Wagner)所言:「音樂應是所有意義的總合」, 本演出在多年嘗試與持續創作中,實現「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理念,音樂與聲響實驗融合京劇,並讓打擊樂者的肢體、嗓音與情緒特別外顯,而導演李小平在各場面調度也在這之間取得平衡。可見得以實現這樣的創作理念,朱團打擊樂者勢必除了在音樂造詣之外,多方面磨練,得在演出中面面俱到,不論個人擊樂同時需歌唱、朗誦,且具備肢體動態的整體性,或眾人打擊樂形成之戰爭場面的壯觀熱烈,各種物件於聲響敲擊上的巧妙使用,甚且帶出其象徵意涵,可見不只擊樂融合傳統與現代技巧,也依總體藝術的理念貫穿肢體與景觀的設計。

《木蘭》演出劇照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劇情設計可見女性的自我意識成長過程,自一開始木蘭面對各個身分的呼喚,顧盼之間逐漸浮現,深入這個古老故事的核心,在女性選擇賦予直覺、勇氣的描寫。以木蘭不同面向的分別飾演(註一),於京劇木蘭(黃宇琳飾)、擊樂木蘭(戴含芝飾)以及小木蘭(張倚佩飾),呈現出女性內在的面向,轉換與自我對話,直達木蘭理解自身「心有所愛」,於這樣的覺悟返鄉,也是返回童年/真我,並以眾聲重複主角台詞,彷若希臘歌隊相互映照;分外生動的段落在於木蘭經歷多年征戰後,在「花將軍」響亮名號下,夜裡在馬房外,與馬伕(廖為治飾)、馬匹一來一往,無論肢體、語言皆十分逗趣也具深意,頗有「物我對話」之哲思,也可見此時木蘭正視自己內在的呼求,如此,由外往內的自我辯證,恰可超越性別,直達普世人性情感於內外合一,甚且與自然合一的追尋。

歌詞寫意如詩,具古典美,又有現代語感,而舒緩有致;演出身體感十足,打擊樂節奏與心跳相近,特別容易讓觀眾感受激動,由王奕盛設計的多媒體影像在水墨抽象風格、3D模型線條呈現風景,時而悠遠,時而遼闊,也有具象如馬、木蘭花與蘆葦等,切合舞台聲響與動態,令人目不暇給;物件聲響和傳統打擊樂器交互運用,台上樂者更以身體為樂聲打擊,在京劇動作程式「十三響」、「十八棍」取得變化,奮力形成壯麗的動態景觀,為此演出取得台灣獨特的總體藝術呈現。

本演出製作在各種藝術統整間具有豪氣野心,能完整呈現創作者的想像力,轉換為可見可聽,然而所有元素形成的畫面堆疊,以及聽覺略有滿溢之感,但整體而言是相當令人欽佩的,不論在多年醞釀的過程中繼續創新的精神,或是演出者在台上的盡情揮灑專注動人。於新年初,觀賞本齣製作也多有感嘆,正值台灣疫情起起落落,全世界的大型演出停辦或轉為線上之時,仍能親臨現場看到這樣盛大磅礡作品,不禁分外珍惜。

 

註一:本製作以不同演出者組合分別擔任不同場次,筆者觀賞場次演出者為:京劇木蘭:黃宇琳、擊樂木蘭:戴含芝、馬伕:廖為治、小木蘭:張倚佩。另有場次演出者如下列:京劇木蘭:朱安麗(朱勝麗)、擊樂木蘭:吳珮菁、馬伕:何鴻棋、小木蘭:彭瀞瑩。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