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光 ──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分享 | 瀏覽數: 126

光 ──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Author: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林陞, 2022年01月19日 18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光 ──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發起人蔣渭水在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1921)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一次大戰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在民族自決思潮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衝擊下,啟發在東京的臺灣青年,反思殖民地之下的差別待遇並組織集會,而林獻堂則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蔡惠如在東京催生《臺灣青年》雜誌。蔣渭水等人則是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本島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本展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與此同時於「當代的迴響」單元與阮劇團合作重新演繹當時的文化劇,以及邀請林君昵、黃邦銓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影像互動裝置將時代顯影。在多樣化梳理展呈歷史的同時,透過與當代創作者的合製共創,以當代的觀點回應創作的本質。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名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試圖穿越作品美學風格與創作者自身歷程,定錨於其成長的年代,探索其時代特質,創作者何以從中迸發力量,得以奮不顧身追求藝術,以此建構臺灣文化面貌。 

 

這次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地點剛好就位在我所就讀的大學旁,所以也就不客氣的好好參觀了!學校一旁的展館雖然不算是很大,但是在整個展出作品的擺放及動線規劃上都很恰到好處,整體感雖然相較其他知名展場偏小了一些但卻是五臟俱全,其展出作品多樣性更是囊括不少領域,更是有不少早期的藝術創作品、古老的書卷等等,整體觀摩下來彷彿就像是踏入時光隧道或是一本歷史課本似的,充滿許多年代感的感受跟早期人們的創作想法,整體衝擊感甚至贏上起他常見的普通藝術展不少。 

在這次展覽最為重點的莫過於其中黃土水老師創作的《甘露水》大理石石雕,歷經許多年的沈寂,終於能一睹這種國寶級的經典藝術品真的是感到無比榮幸也很興奮,能在還是日治時期時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這無疑是台灣人的驕傲,也更是推動世界看見小島國家台灣,整件雕塑品雖充滿著不少年代感,但給人感覺到的氣質依舊不凡,不難想像在那年代下創作出這種前衛的創作是有多麼的超前,更別說這還是首座全裸題材的雕塑品,給人的感覺彷彿就像當時日治時期受欺壓的台灣一樣「雖然受著不等的對待,但依然做著自己保持著自信。」這實實在在的讓我敬佩到不行。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