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肉身性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Author: 余覺儀, 2022年01月19日 19時14分
「數位肉身性」是當代舞蹈藝術結合數位科技的跨領域展演,透過多元的表現形式,讓觀眾反思”數位時代”下的我們如何重新定義身體的肉身性。整個展覽以「章節式」編排為策略:以《春之祭》為序曲,一、未來身體批判性 ;二、身體「物質性」與他者;三、交互被動性 ;四、人工智慧、大數據與身體 ;最後以「二十一世紀的AI編舞文件展」系列,從未來AI演算法編舞的作品做為終章尾聲,為當代舞蹈與表演錄像拉開一歷史脈絡。
首先,《春之祭》作為本展覽的序曲,歷年來無數的編舞家皆致力於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版本。米利森特.哈德森的原始祭儀版本中,舞者用力跺地、重心下沉的表演,打破了傳統芭蕾的界限;林懷民的版本以人為中心、注重情感發展,探索八十年代台灣物慾膨脹的氛圍;無人版本則演譯了未來城市中自動化機械的勞動狀態。從過往探討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到預示未來"無人全自動化"的景象,開啟了觀眾對於數位時代對科技身體的思辨。
第一章《未來身體批判性》中,藝術家針對不同的議題,進行數位時代的身體探索。印象最深刻的是史泰拉克的作品《再連線/再混合》,藝術家透過「倫敦人」的眼睛觀看,藉由「紐約人」的耳朵聆聽;同時,外人可遠端遙控藝術家的右手臂。透過共享感官,身體同時被控制、又進行演出。觀眾可以看到、聽到藝術家的感受,並與藝術家互動。利用數位科技來重新設計身體結構時,也讓閱聽人再一次思考了身體與功能的關係。
第二章《身體「物質性」與他者》中,當「人」的身體逐漸消失,「物」的可能性也就越顯得重要,以非人類中心論的概念去談論物的主體性,觀眾得以重新思考科技與物的關係。展場內有巨大的蜘蛛變形體「文化測量儀」,利用「文化認知含量」來檢測是否為「真正的」原住民,此為藝術家對「分類」所提出的質疑、對於大數據檢測分類的批判。
第三章《交互被動性》中提到當代貌似自由平等的互動式、參與式藝術,其實還是被限制在美術館、藝術家所預設的結構中,且這種所謂的「交互被動性」已滲透社會的每個角落,透過資本主義來限制現代公民的自由。在展場樓梯轉角處,《看見你的自由步》以AR擴增實境重新定義觀看形式。透過平板可以看見舞者舞動的每個面向、流動方式,並不會只因身處在一個位置而失去了其他角度觀賞的可能性。透過採用新的觀賞方式,讓觀眾"自行"發掘舞蹈在於周遭的獨特體驗。
第四章《人工智慧、大數據與身體》,在展場的2樓有一面巨大的「臉書演算法」樹狀圖。共享實驗室圖像化的分析了AI系統的多重結構性,觀眾可以透過放大鏡去了解人工智慧系統是如何以"看見、定位、定向、聽覺、移動和觸摸的方式"去體驗世界。,在模擬演算法邏輯的同時,我們也逐漸意識到大數據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影響。
最後,本展覽以「二十一世紀的AI編舞文件展」系列作為尾聲,麥奎格與谷歌藝術文化實驗室合作,開發了作品《活檔案》,教導AI學習舞蹈的編舞語言。透過幾百小時豐碩的影片紀錄、獨舞影片素材,訓練人工智慧編舞。系統藉由多個原創舞步來回應任何新的動作語彙,釋放了潛藏的創新動作來擴大編舞決策的可能性。展場內有懸浮的影像裝置,在鏡頭前擺出任何一個pose,系統便可立即為觀眾搜尋出與過去前輩舞者的種種連結。
此次「數位肉身性」的展演中,藝術家創意編排了數位代碼與舞蹈、身體之間的關係,讓數位表演藝術並非只有單純的冰冷技術,而是多了一層心理和情感層面的文化科學。在科技越來越朝向數位化的時代下,我們是如何定義、再詮釋「肉身性」?我們又想和數位代碼產生什麼樣的聯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