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希望你不要有太多孤單,但偶爾還是要擁抱孤單」
分享 | 瀏覽數: 458

「希望你不要有太多孤單,但偶爾還是要擁抱孤單」

Author: 張徨裕, 2022年03月09日 11時26分

評論的展演: 行行製作《After Party》

名稱|After Party

時間|2022/03/04(五)19:45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3102 多功能廳

人員|曾百瑜、林立庭、林姿似、黃宥勳、劉志晨、林瑞瑜、何品達、鐘可欣、林欣民

 

這是行行製作創團以來第一個製作,情境預設在聚會結束的那一刻,如直白的演出名稱一樣,入場與結束畫面都是狂歡後的凌亂,加上現場DJ,派對臨場感更為真實。週五場音樂方面受到相當的迴響,滿意度高,不通俗又鮮明的「派對」風格讓觀眾能自然的跟著搖擺,這可說是大家相聚於此的共通語言,也有觀眾期待能集結上架至串流媒體,我認為都是不錯的後續延伸。除了音樂,舞台、燈光、造型在概念上都展現強烈的一致性,視覺與聽覺有良好的同步,整體觀賞相當愉悅。(除了觀眾席非常難坐外)

 

本演出共有三場,每場都有不同的特邀來賓,週五場為鍾可欣與林欣民帶來的Tango,相當精彩,但整體故事軸不免讓我出戲。兩邊都有展現此製作傳達的「孤單」,現代舞的故事性時而明確時而隱晦,摸不著頭緒,反而對Tango不熟的我能直接理解三位(加林瑞瑜)的演出。不確定是兩段舞風差異造成的唐突,還是兩種舞蹈只用相同概念串接而已,總之我認為特邀來賓部份有點獨自在呈現一段故事,是八點檔那種直白狗血的男女愛恨;而現代舞是另一則故事,現代人狂歡後孤寂的展現。雖整體還是在「狂歡」與「孤單」兩種強烈對比的概念下進行,只是觀看的「故事性」是不是需要更強?還是整體製作緊扣「概念」就好?這是對該製作的疑問。

 

表演結束後我的印象是「充滿螢光的現場」與「舞者聚集站立微幅擺動身子」,關於後者,除了音樂的共鳴,另外就是編舞與舞者演出的方式都讓我驚艷。舞者前段很多時間都閉著眼跳(或妝容關係所以沒有明顯看到睜眼),他們呈現的飄然感很能幫助觀眾進入狀況。多為重節奏的音樂,編舞也打破我「大音量應該大動作」的印象,在重拍上聚集的舞者微微擺動身體,單人時反而誇張,好像也對照了林瑞瑜在座談上給某位觀眾的話「希望你不要有太多孤單,但偶爾還是要擁抱孤單」。

 

現代人孤單的心境其實來自許多原因,但最後總需有個歸屬(或方法)來調適。編舞內很像性愛的親密動作,或舞者只要一離開群體就會驚慌失措,其實都暗示著我們最終的所需。但至此我還是認為這些都只限概念上的呈現,雖然狂歡與孤單兩者對比的矛盾處理得宜,但如有更多脫離群體的編排,我想作品能更容易被理解,故事上也會更加完整。除單一概念的展現,這裡用接近內心慾望(擁抱、解決)的方式去編舞,讓我們看到了孤單另一頭的需求。座談時,音樂設計者何品達也表示這次音樂是以舞者身體出發做發想,不免讓人佩服該作品舞蹈與音樂天衣無縫的結合,實有「沈浸」的快感。

 

其實作品整體的「狂歡」因為太熱鬧,導致很難聯想到「孤單」,但編舞巧秒的利用站位與動作幅度彰顯出個體,外加被舞者詮釋到位的情境,兩者概念雖然矛盾,但觀看上其實很容易掌握出不同的「反應」。這裡也像當時朋友對該作品的解讀「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看似矛盾的兩者,其實明暗裡都環環相扣。林瑞瑜也提到她所傳達的孤單並不僅止是單身,而是任何狀態下我們偶爾會感受到的那種寂寞或無助。如行行製作名稱一樣,在破音字間我們能選擇有意義的讀法來解釋,該作品的理解也是,只要我們的「寂寞」被觸動到,其實這場派對就值了。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