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看見純粹的可能​
分享 | 瀏覽數: 344

看見純粹的可能​

Author: 張徨裕, 2022年05月31日 08時30分

評論的展演: 《群像》​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2022/04/29 (五) 19:30 國家戲劇院​
​  
大家像插著記憶卡,依指令進行作業的小機器人,每個時刻,每個畫面,不論動靜都讓我感到舒適。群像是個名副其實的舞蹈演出,但它更像件適合遠觀的藝術品。​
  
不同元素的集結讓作品有豐富的層次,但燈光、音樂甚至服裝都偏單調,這樣的對比不免擔心,「會不會舞者都很相像,導致整篇作品都在群體上遊走而喪失個體的重要性」,或「舞者僅是為了群體而存在,淪為依附性質」,但後來證明擔心是多餘的。​
 
編舞家很知道人們想看的是什麼,巧妙的利用「1+1+1」的方式,由個體帶出更多連結的群體,讓畫面在「我」與「我們」間柔順的銜接著,這以團體為出發卻講求個體的構思,利用動靜態、時間流動、波浪、僵柔拿捏等特質,除作為群體的完整性,也凸顯舞者個人功力,讓演出更具「專業」。​
 
多人共舞狀態下注意力被打散,視覺從個體擴張至群體,觀看時默默忽略舞者本身能力,更在意的是彼此展現的默契;也因強調默契的互動設計,視線會不時返回舞者身上,在沒其他外力(裝置、聲光效果)的包裝下,單純的舞者必須更賣力的表現,才得以建構群體的氣勢。觀者的視野便在「打破」與「聚焦」間不斷游移,在這收放的視線內,我們應再熟悉不過的身體,群像優雅的藉不同元素展現我已遺忘的功能,重複告知肉身原始的美好。​
  
其實這種觀看感覺有點奇怪,但又非常舒服。有幾個點,像「作為一個群體,表象的篩選是不是有這麼重要?」或「元素的運用已經建構出某些情境,那戲感是不是可以更多?」,反覆思考後,我想可能追求「極致完美」才需將這些建議納入考慮。表象指,舞者身高、髮型、穿著是否都要一致,讓人分不出你我他,藉此凸顯群體的美感,但也因為製作群沒這樣的要求,所以我(觀眾)可以在作品不同時刻認出不同舞者,甚至記住他們彼此的特色,而這也是上方「1+1+1」呈現方式所產生的觀看特色。另外,許多時候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群像的情境營造頗成功,畫面都能直白的投進觀者腦海,但就在於情境內的互動,如果舞蹈上再多些表演的戲感,律動會更有靈魂,更能抓住觀眾感知,甚至加以玩弄。這都是差那麼一點就完美的關節點,但在學生身份與排練限制上,能看出該國際製作已盡最大努力展現不同時刻的美好,這是我首次激動鼓掌與發自內心想尖叫的演出。​
  
群像運用單純的設計,巧妙反應了人們肉身的美好,透過他們的身體,我意識到不用擁有好歌喉甚至音效,肉身也可以製造出震懾人心的聲響;也透過身體,發現原來賞心悅目的畫面可以在沒有華服、裝置或特效下產生。以多人共舞來說,好像要達到「一致性」的群像,在這並不把完美當目標,而是帶我回朔本質,看見更可貴的關鍵——單純,利用最原始的方式舞動,不止凸顯舞者個人,更凸顯團體做為一個單位純粹的美好。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