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環境,朗誦樂舞的召喚 《稻禾喧嘩・秋關西》
分享 | 瀏覽數: 467

環境,朗誦樂舞的召喚 《稻禾喧嘩・秋關西》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22年09月28日 14時52分

評論的展演: 稻禾喧嘩•秋關西

歡喜扮戲團《稻禾喧嘩・秋關西》演出照片         圖片提供|歡喜扮戲團

演出:歡喜扮戲團
時間:2022.9.25 15:00
地點:羅屋書院

秋日颯爽的午後,羅屋書院-這古老三合院埕內,棚子下一桌桌圍坐著觀眾,桌上放置粽葉捲著的節目單,展開雅致的宴席,演出非線性敘事,而是結構迴盪形成空間中的交流,我們觀看素人演員身體在空間中與物件共同動態形成畫面,隱喻象徵於天地屋舍之「舞台」間紛然陳列,日頭漸落,逐漸柔和的天然光線將身影拉長,映照女性生命姿態,客家歌謠、原住民歌謠以及非洲鼓樂聲交織,各種語言的樂舞聲響帶來豐富的聽覺感受,表演者於行走鋪排出的白色布條,以包著客家花布的磚塊壓沉,於地面於兩側向中間拉出……意象在畫面完成時,詩意滿足,「客家女聲」的朗誦情感滿溢,與凝神專注的身體一同帶出字句的故事,進而帶出過往與現代的女人群像。

以老屋、秋日的午後為舞台,在時間中,實踐且形成詩意空間,本演出將「客家女聲」和台灣本土不同的文化結合在一起,加入「艾秧樂集」布農族/排灣族的經典歌謠和「啪哩啪哩鼓舞團」,帶來多重語言聲響交疊之景觀,藉歌聲召喚,將遺失的語言與生命召回,素人演員帶著不同客家腔調自各地前來聚集,組成歡喜扮戲團「客家女聲」,朗誦六首客家詩如「跈阿公去看戲」、「大襟衫 」、「共下大肚屎」……等等,在具儀式性的聚散行走場面調度中,羅家人九十歲阿嬤的錄音播出,描述因身為女性不被重視,,因此在三合院裡躲來躲去,不願被送養,以此比喻客家人在台灣歷史上的隱身過往,也展現女性堅韌的生命力;彷如波伊斯提出的「社會雕塑」,於本演出中,表演者出場即帶著受歷史世代形塑的面貌與身形,穿梭屋裡屋外與觀眾之間,演員呈現的並非誇大的情緒張力,而是隨著朗誦以肢體動作,展現回憶中的歡愉與痛苦,例如那拔頭髮的動作,決絕而強烈,是拔不盡的艱辛回憶;物件的組成如傀儡與藍布衫,紙燈籠和長布條等等,皆有機的在過程中與觀眾的視線共同完成,更在稻穀傾瀉揚起之時,與夕陽斜影成為動人景觀;演出進行中,演員端來由「一人食堂」製作精緻的點心,靈感來自於詩作,飲食與樂舞,連結眾人心志,最後,眾人一同牽起手來,在原住民古老歌謠中圍圈跳舞,是為終曲。

歡喜扮戲團多年以來,已將客家詩作翻譯成多國語言,與本次演出同時進行著的是「穿梭•縮影--客家女性國際影像計畫」。「羅屋書院」為百年三合院客家古厝,在此特定場域,本演出內容來自口述歷史方法採集,讓客家語言所乘載著的「古老」的人物、事件以及歷史顯現,傳承發揚,歡喜扮戲團在長久的口述歷史採集工作中,藉個人史,進行藝術轉化呈現客家族群集體意識,這樣的工程耗時耗力,絕非一時可組合編寫而成,也因此,歡喜扮戲團一直以來堅持著的工作方法,彭雅玲導演挖掘出的深度傳達真實敘事的力道, 使得其演出獨特動人,餘韻不斷。

 

演出共為四場,自2022/9/25至10/16,每週日在關西羅屋書院演出。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