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的創作裡有人性嗎? ─ 觀看《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
Author: 文, 2022年12月12日 22時13分
評論的展演: 《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
說起提姆波頓,陰暗、恐怖風格的鬼才導演可能是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如果不看入口的牌子,大概很難想像中正紀念堂1號展廳一個掛著四隻斑斕怪物守衛的造型隧道裡,是以這位鬼才導演為主題的展覽。從展覽名《提姆波頓異想世界展》(《𝐓𝐡𝐞 𝐖𝐨𝐫𝐥𝐝 𝐨𝐟 𝐓𝐢𝐦 𝐁𝐮𝐫𝐭𝐨𝐧》)到充滿童趣的隧道入口與一般對提姆波頓印象的對比,可以看出這個展試圖讓大眾從不同的視野認識提姆波頓,不只是以看一位導演的角度,也是以看一個藝術家的角度。
整個展覽是一條很長的隧道,入口是一段黑白相間形狀誇大的隧道,掛著四隻怪物像是展覽的專屬警衛,四隻怪物出自提姆波頓的油畫「無題(包圍)」,過了造型隧道口,是正展前的緩衝空間,展出的是提姆波頓的工作室和他的簡介與紀事,順帶一提,這次展示的工作桌是提姆波頓真正的工作桌,桌上的物品也全是他正在使用的物品,是提姆波頓的助理覺得導演忙著拍電影不會用到所以打包空運來台,才讓台灣的觀展人們有機會一窺提姆波頓的工作環境。接著是依主題劃分的幾個展區,每個展區都以創作作品為主,除畫作外也有許多手繪的分鏡稿和電影裡的雕塑或木偶,例如:〈剪刀手愛德華〉、〈地獄新娘〉和〈聖誕夜驚魂〉,影片本身並不是展覽的重點。作品旁鮮少有說明文字,大部分作品的說明欄除了名字外僅有記載素材,作品種類大部分是手繪品,偶爾夾雜一些雕塑、木偶,和少數相片,所有作品皆承襲了提姆波頓強烈的個人風格,恐怖與幽默經常並行,平凡與日常在提姆波頓的手下被翻修,成了詭異的新角色,都說提姆波頓的作品怪,超出常人的理解,但從某些作品看,他的怪經常富含著人性。
「我筆下的角色,既不可愛也不討人喜歡。他們比較像被車輾過後又復活的卡通人物……」
「充滿善意的怪物」這個展區陳列許多提姆波頓創作的怪物角色,他們令人望而生厭的外表下心思單純,但不輸人的善良沒有為他們帶來善終的結果,一生中也似乎從沒快樂過,比如牡蠣男孩因為得不到父母歡心憂鬱一生,無辜的他最後被親生父親以治療不舉為由吃下肚。還有很多角色,他們只有一個畫面和一小段註腳,表述其實超出文字範圍的悲傷。這一區相當人性化又不脫離怪與恐怖兩大元素,外表的怪與故事的恐怖簡潔地襯托角色悽慘的境遇,覺得人生淒苦的觀者看了可能不再覺得那麼苦澀,因為很少有人的生命像他們一樣,寥寥幾句概括只有慘狀。
展區中許多角色都是如下圖的方式展示,有些註腳只是擷取提姆波頓的實體故事集《牡蠣男孩憂鬱之死》中的一小部分,如果看展前沒有看過完整故事,可能會無法體會角色的境遇與悲傷,很容易把這些雕塑當作供拍照留念的,不吉祥的吉祥物。
對於普通事物的再造,也是提姆波頓的創作有人性的點,比如〈媽斯拉〉。
〈媽斯拉〉,英文名〈MOTHERA〉,使人容易聯想到GODZILLA(哥吉拉),把憤怒的媽媽與張牙舞爪的怪物結合,作品融會了幽默與恐怖,怪異與日常。
人們對於恐怖片的印象除了可怕還有不實際的天馬行空,提姆波頓將母親可怕的形象套進怪獸的身軀,以恐怖片風格描繪,得了一幅實際的詼諧恐怖畫作,顛覆人們對恐怖風格的既定框架,也將日常畫出新模樣。怪獸頭上的髮捲和觸角上的掃具和孩子,是典型的地方媽媽形象,也是媽媽生活中的模樣,藝術家用他貼近生活的眼光,加上他過人的想像力畫出這個怪異又親切的畫面,融合了生活與藝術,也融合了提姆波頓與媽媽的兒子。
提姆波頓的作品經常出現縫線,縫線給人的印象總是負面的、殘破的,但對提姆波頓而言,縫線有自我修復的意涵,他認為只要將傷口縫起來就能好好活下去。繃帶和縫線都是用來修補傷口的工具,然而繃帶是將傷口蓋住等待它自己慢慢恢復至了無痕跡,傷口用縫線縫合後仍然會留下痕跡,療傷過程中也不曾遮掩傷口,對待傷口的態度比較坦然,這樣大概是提姆波頓理想的療傷狀態吧!
提姆波頓作品中人性化的層面,如他一貫的風格,不走通俗的溫馨可人路線,而是藏在悲情、恐怖詼諧與怪異的反面,不直觀,但因為作品給人直接的印象與人性部分形成落差很大的對比,因此呈現出來的效果比尋常方式還要深刻。
很多藝術展覽會在作品旁附上創作理念,但這個展覽裡作品旁的說明欄通常僅有名字和創作素材。提姆波頓的創作超脫於一般人的思維,既怪異又複雜,如果只看作品,很難看懂內容,再者,藝術家的創作常會和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在一起,然而展場裡對於提姆波頓的經歷與心境狀態僅有少量的描述,比如:度過了孤單的童年、討厭無聊的平凡等,觀眾無從得知他為什麼要畫出這幅畫,也很難得知他真正的想法,稍嫌可惜。
雖然展覽沒有提供能直接反映提姆波頓想法的展品,對於展品也只有少量的解釋,但透過觀看作品細節,觀眾自己也能勾勒出他創作時可能有的想法,對於喜歡動腦的人很適合以邊看邊想的方式慢慢走完展覽,發掘作品中不太明顯的幽默或人性化面相會豐富整個觀展體驗,如果是不喜歡動腦的人也沒關係,可以把參觀這場展覽當作感官饗宴,享受不同於日常的感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