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的趣味-創造意料之外
Author: 孫怡平, 2022年12月18日 23時59分
評論的展演: 奇點show
大綱:
一場脫口秀的開場,想當然耳,主講者是要先介紹一番自己,讓大家有個方向能夠帶入。
第一位表演者自身是表演藝術的代課老師,他藉由這個身分引出校園辦公室文化的階級制度、如同上演現場版的後宮劇的錯綜複雜的辦公室戀情、或是與同學互動的搞笑日常等等。
接著便是急性表演的精彩時刻,出乎意料的是兩人接龍的表演方式,這使此橋段更加的有難度和可看度,並加入了觀眾的互動,他們會採用我們提供的題目來做主題延伸,然後讓其合理化。像是蘋果手機發表會、火柴專家、多重宇宙學者專家…等為題。
接著是下一位表演者,是屬心理學專業,其中第一個談的是感情的心理,在舊時課堂上,都會傳小紙條來玩或是表達愛意,將其和現在的line互相做比喻,便是增加與觀眾的連結性和共鳴,偶而引用現在當紅的戲劇台詞或是眾人熟悉的一些詞彙結合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來提升段子的趣味程度,以及一些日常小事的生動化也能讓人感同身受和發笑,其中他的心理學專業用在年邁人的失智探討上,將凝重的事轉化為能夠布帶哀傷傾聽的敘述。
第三位表演者是位即將結婚的活潑現代女性,探討著結婚必須要籌辦的二三事,並且和過往較為老舊的習俗做相應的討論,還有從古至今難解之謎—婆媳問題、婚後習慣等等,都是人生到了一定階段必須面對的事。
隨著故事結尾,最後演出到了尾聲,
用一個特別的方式,來做收尾,運用每位觀眾寫的字條,將其放進結尾的橋段中,穿插著即興演出,最後很意外但有恰好適當的最後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感謝演出者的精彩演出,你們要繼續加油」,並下台一鞠躬:謝謝大家!
心得:
在網上或說是YouTube 有一些以脫口秀為主打的網路紅人,用有趣的段子使觀眾歡笑聲不斷,蔓延在世界各地,而這不單單像我們平日裡講的冷笑話一般,要能編排設計出具有新意,又讓人嘴角不自覺上揚的梗,腦袋是需要涉入大量且廣泛的知識,儲存在腦海中,並且緊跟時事以便及時更新,翻起新的笑聲浪潮。除了表演者外,身為觀眾的我們也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有相應的知識容量,才能夠產生共鳴,言外之意即是同溫層的感應,有深度的笑話,需要有深度的大腦才能接收。
他們在其中的段落穿插了即興表演的部分,對於觀看者而言,一成不變可預料之事,已不新鮮,若是來個天外飛筆,那定是能抓住觀眾的耳朵,所以在脫口秀中,應變能力真的是極為重要且值得尊敬的技能,絕不是一時的天份可以達到,而是日復一日的準備和累積經驗,即時因忘詞突然停頓或接不下去的即興表演,也要將其化為演出的一部分,讓觀眾認為這是設計好的橋段。
這次是我首次看脫口秀的現場演出,是一個小型的表演,現場的人數零星幾個,互動環節時,偶然會略帶一點冷場的狀況,這時候表演者必須啟動自娛自樂技能,千萬別慌了神,畢竟若遇到像我這般較為吝嗇的觀眾,可能容易會落得回應冷淡的情形發生,遇到這種尷尬的局面,他們都是高手,能夠巧妙的化解,將此圓滑的帶過。
總體而言,在這首次觀看現場脫口秀的體驗,算是圓滿,雖是小型的表演,也並非知名脫口秀,但能看到演出還略為青澀的表演者詮釋,也是別有一番趣味吧,因為有的時候,微小的失誤,反而是能增加演出效果的。
論點:
1.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在人造地獄一書中的社會轉向這一篇,有提到所謂的參與式計畫,這是一個空間計畫,就是讓一個地方給人們自由的使用,而其中的重點是,他們注重的是活動中的過程,而非活動後呈現出的結果。
而這個理論,在這場脫口秀表演中,也是可以得到映照,會發現也許很多人在探討某些事情時,會提出相同的論點,像是常見的討論當今時事、社會狀況等,但是當他們探討到其中的細節時,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闡述方式,這也是他們演出中,表現出吸引人的地方,為的是展現不同於他人之處,也可以說是脫口秀的人,所必備的自我創作的梗,這便是他們能夠使人會心一笑、放聲大笑的獨門秘技和頭腦,所以對於一場脫口秀而言,敘述表達觀點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這點是不置可否的。
2.不可複製的現場性-即興表演
其中還有一個概念叫做不可複製的現場性,就是在劇場中選擇捨棄文本,也就是不像過去一樣,像個複製再貼上的演出,那種每場演出都一樣沒有特點的戲,一直跟隨著寫好的文本。而是選擇了捨棄了文本,讓每次的現場演出,都有了意義,具有特殊性的。
在這場脫口秀中,就有一個特點是,即興的演出環節,第一個即興part是請觀眾提出一個職業,他們用兩個人的方式呈現,是採用每人每次輪到,只能說一個字的方式,即興編排演出,這是相當有難度的,除了是臨時的於題目的展現,還要一人一字的變化,充分表現出他們的臨場反應。第二個即興part,是在演出到尾聲的時候,讓觀眾每個人都寫下今天對於表演的建議或者是當下的任何想法,他們將紙條放到一個箱子裡,三個演出者輪流抽取,抽到什麼就要將那句話,合理的接上去正在進行的劇情。
這兩個部分,都展現出了這場演出中現場性的重要,因為每次都會因為觀眾不同的回應而有不同的演出。
3.強調文本不再是戲劇的活動核心,而觀眾是很重要的演出部分
在後戲劇劇場中,有一個特點,強調戲劇的活動核心,不再是著重於文本,而是觀眾成為演出中很重要的部分,可能是互動的演出環節,或是讓觀眾提出觀點,才能使演出得以進行,也就是都必須有觀眾才能順利展開的活動。
從這場演出中,可以看到,有幾個表演橋段都是採用,由觀眾給予的主題或文字,然後表演者根據此來做即興演繹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倘若沒有觀眾提供的話,就會導致表演進度條停滯,幸好絕大多數的狀況,都還是會有零星幾個觀眾,有出來表達意見、提供想法,讓表演不至於停頓不前,現在很多演出都喜歡採用這種模式,來促進和觀眾的互動,創造實際體驗的感受,不然就沒有現場參與的意義了。
如同人生在世,有些人會覺得若是沒有觀眾,沒人看望著他(她)成功的成果,就會使努力的上演人生這場戲的意義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