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角的風標》中的科技與歷史記憶
Author: 王韻涵, 2023年01月08日 17時08分
評論的展演: 《邊角的風標》
2022年中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的藝術家陳庭榕的個展《邊角的風標》,以藝術家對權力體系中的訊息傳達(transmission)、記憶和身份詮釋與結構出發。延續了她在2018年時的作品《我只在乎你(細語)》,陳庭榮在作品中回溯冷戰心戰喊話時期下的金門,並試圖尋找聲音武器侵略下的聲音記憶。
展覽《邊角的風標》的展場是一個在視覺上全然密閉的空間,這樣的隱蔽感提供了一個相當特殊的場域。藝術家陳庭榕的作品多圍繞著聲音進行討論,當觀眾置身在展場當中,會聽見音樂一段又一段的不同重播、堆疊、放大又縮小,藝術家刻意透過對音樂的剪接和操作混淆觀眾,使當下不容易辨別出進入耳朵的聲音究竟是什麼。
直到回家後對展覽進行搜索才發現原來是由歌手費玉清演唱的《晚安曲》, 《晚安曲》是由作曲家劉家昌作詞作曲,本是用於電視台收播前的歌曲,在1979 年被費玉清公開演唱之後,這首歌就經常被用來作為商家、公家機關打烊前的音樂,同時,這首歌也被拿來當作軍營就寢前的播送音樂。藝術家在訪談中提到,透過她對聲音的處理,觀者在進入密閉的展場後會因為 聲音不斷疊加所以感覺自身被聲音包覆甚至攻擊,直到聲音成了抽象化的武器。
展覽展出的作品共有四件,均為2022年的新作,藝術家在訪談中表示,其實也可將這四件作品視為一件。在進入展場後,首先看見一面巨大的金屬牆,牆體擋住了後方的視線,在推開門的當下立即的被眼前的金屬物吸引,提供了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而金屬的材質替展場奠定了某種深刻的科技、敘事氛圍。
《邊角的風標中》最吸引我的作品是《五點三十分之後的密室》(Chamber, after 5:30)(上圖右方這件作品)。藝術家搜集了金門炮戰當下的金門日報,當一邊閱讀著展出的金門日報,耳旁的音樂非常神奇的會被放大,使視覺和聽覺的受到雙重攻擊。作品本身文字的特性,能有效地帶領觀眾到達藝術家設定的脈絡之上,那就是823砲戰時期的金門,逐一閱讀報紙上的字句,感受書寫當下的狀態。
很神奇的是,在進入展覽之前,我就先以科技、新媒體替展覽進行了預設。但隨著對作品的閱讀,我在其中中看見了台灣人的集體記憶,科技類的材料在直觀感受上經常給觀眾一個新穎的想像,我們預設作品會試圖觸及對現代社會的反思、未來的想像等議題,卻不會將其與「歷史」進行連結。
但其實不然,從過去藝術家的展覽中可以發現,在她的脈絡中多是以科技類的裝置進行創作,如聲音裝置等等,但核心的議題卻與某個歷史事件或民族的集體記憶相關,當觀眾穿梭在她的展覽之中,經由聽覺、視覺、身體性去接受藝術家試圖傳遞的訊息,也因不同的觀看方式而得到不一樣的視線,展覽《邊角的風標》中科技性的媒材確實不是展覽的唯一重點,反而是在信息主宰的現代化社會當中,在作品和議題之間,這樣的空間提供了一種模糊不清的曖昧感。
展覽中談論的823砲戰在我們求學的過程中出現在課本上無數次,卻很難從課本上的文字感受戰爭當下的狀態。《邊角的風標》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展品《五點三十分之後的密室》是此次唯一在創作上使用文字的作品,報紙獨有的報導式敘事與其餘展品的科技感在閱讀上產生衝突,使 它提供的信息從中跳脫出來,而這時展場中原先被我誤以為是噪音的歌曲才真正流淌進我的耳中, 它們堆疊、蜿蜒,因此感受到了科技與歷史之間幽微的連結,這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傷痛。藝術家藉由創作展開了對於金門這座因其地理位置而被作為對峙點、被輾轉歸屬、共體抗戰的島嶼的討論,並觸碰了個人、集體記憶和內在情緒的關係,讓觀眾對於823砲戰有了不同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