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中行走|觀後感
Author: 連勤, 2023年01月08日 20時46分
評論的展演: 在夾縫中行走
《在夾縫中行走》一展之展出時間為2022年9月8日至2023年1月8日,展出地點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主題名稱「在夾縫中行走」不只是字面上所指涉的「步行通過狹小的空間」,也同時具有更深層的意涵。「夾縫」一詞往往是指細而窄的縫隙,不過在展覽中將定義引申為「在兩事物之間」,涵義更加深廣,創建出空間的概念,且含括具體和抽象的存在。至於「行走」則未必是單指行路或走動的舉止,可能是離開或進入某個場館、想法、狀態等行為,也包含「行動」、「從事」、「經歷」等不斷變化的過程,具有「啟動」的含意。
展覽中使用平面繪畫、立體雕塑、數位影像、瓷器等多樣媒材呈現,作品跨越時代的鴻溝,且不受國界所侷限。雖然乍看之下彼此之間毫無相似之處,但每件作品都圍繞著主題打轉,核心概念皆為透過不同角度敘述並延伸理念。藉由各個展品之間的關聯性,以多重層次探討概念性現象,並進一步擴張、延展,展開跨越時空維度的多面向探索。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導覽手冊
許多展覽都會將展品根據類型或性質等層面的差異給予定義,並且明確標示各區塊的名稱,但本展覽並未將作品分門別類,而是依照展場的空間規畫,把作品排列於適當的位置,讓作品與作品間,抑或是作品與觀者間,建構出巧妙而自然的互動關係。加上北美館館內的佈展空間有許多分岔的路口節點,若想看完所有的展品,必然會碰到岔路或十字路口,就會需要經過多次的路徑選定與反覆來回轉折,因此場地本身的條件就足以替觀者的行走路徑增添更多的可能性。每當觀者在館內漫步欣賞作品,構築有別於他人的步行路線與思考痕跡時,也正呼應著展覽本身的主旨,每個人都在館間形塑出的廣義夾縫中勾勒著屬於自己的行走路徑。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導覽手冊
香港藝術家白雙全的《台北手記:2011.11.19-2011.11.28》,為2011年時藝術家在日記上所書寫的短句,多半以日常經驗為基礎,道出融合現實生活與想像的言論、想法或疑問,內容多富有哲思、趣味,並帶有一絲荒誕。由數個短句組織成的一長串字句化為木紋地板上的白色指標,在館內各處散佈,沿著牆邊排列,拿捏著適當距離。由於日常經驗的潛移默化,人類形成理解文字符碼的共識,因此大眾習慣以特定方向作為閱讀的順序。於是若依照正常方式閱覽地面上的整段句子,便會呈現或許低頭站立,或許彎腰,又或許蹲下的姿態不斷往右移動。像是把作品納為動線規劃的一環,引導觀眾前行,而觀者的路線雖已被提前制定完畢,不過因為位置不便於瀏覽,造就了觀展者的姿勢不盡相同,即便在行動方向受到框架之下,也展現出肢體動作的特殊性。而在依循著文句移動的同時,隨著下一個字彙進入視線,腦海也將字詞轉化為圖像聯想,以另一種形態嘗試加深對這些文字的理解與聯繫。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美國藝術家珍妮.安東尼在錄像作品《觸碰》中,拍攝珍妮.安東尼本人在海邊走鋼索的景況。畫面裡頭,鋼索隨著藝術家不疾不徐的走動速度與錯位的拍攝手法,不時與後方的海平線吻合。鋼索的張力會隨著人的移動而變化,雖然會帶給人巍巍顫顫之感,然而仍是可以踩踏的實體,至於海平線為海洋與天空的交界處,是一旦觸碰便會泯滅的界線,本身不屬於固體且有變動性。透過鋼索與海平線於視覺上的重疊,使得遙不可及的抽象名詞在眼前轉化為腳下的道路。
圖片來源:當代藝術新聞
台灣藝術家陳昭宏在此展中展出五幅繪畫作品,其中一幅名為《咖啡廳A》,以暖色系色調烘托咖啡廳的氛圍感,彷彿將瞬息萬變定格於日常的浮光掠影。然而男女主角在畫面中僅出現局部輪廓,畫作將重心放在兩人之間的縫隙,而非聚焦在兩位人物的身上。透過兩人之間的距離,隱隱約約能察覺到的左邊男性視線方向,以及人物肢體動作等細節,製造出更多想像空間。其餘四幅也探討「夾縫」、「距離」、「留白」等關鍵面向,並思索現代的人際關係互動狀態。
藉由《在夾縫中行走》展覽與展品間相似或相異的關聯所塑造出的串接與對話,創造出多層次的體驗,引起觀眾對空間與行為有更深一層的探索,並打破固有的思維,喚起對生存現狀的反思。在生命中所留下的點與點串聯後形成線性狀態,而線與線的擴展又進一步成為面狀網路,最終構建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符號。
參考資料
《在夾縫中行走》導覽手冊
taipei_notes_pak_sheung_chuen_ch.pdf (taipeibienni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