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觀後感
Author: 劉孟軒, 2023年01月08日 21時07分
當天參訪完台新藝術獎大展後其實我不太了解他明確想要傳達什麼事物,但我可以從中發現的大方向是,這場展覽為了啟發大眾在現在進行式的劇場展覽以及歷史回顧的過去導覽中取得一個平衡,據導覽所說,台新藝術獎結合視覺、表演以及多領域的思維所形塑出的藝術獎項,而在觀展完後,我深感同意。
在所有作品當中,首先印象深刻的是作品:凱吉一歲,由林桂如、王仲堃以及董怡芳三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所發想,將整個藝術品以及展覽空間化身為一個即時的表演場域,透過凱吉一歲解構傳統的鋼琴,並將將外觀以及內部結構都增添了音樂性的操作,讓大眾透過凱吉一歲可以創作屬於自己的玩味。這件作品在這場展覽中,在我心中他是為這場展覽理念代表之一,充分的象徵在歷史過去以及現代進行式的過程中所謂的不可預測性以及矛盾性,透過解構鋼琴象徵了現代的拆解、透過傳透聲音的表現手法強調了傳統的包容性。
再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碰巧演出,為鄭先喻藝術家的做品,透過網路世界中擷取民眾在各大社群平台以及網站上的即時留言以及對話訊息,以大數據的方式收集並且投影在螢幕中,再來引入文本轉譯系統,將大數據所收集到的字彙及對話具嘉義重組成一個即時的劇本,這些劇本雖然看起來並非有邏輯,但是藝術家與編舞家陳武康合作,透過陳武康對於劇本的理解,即時的用身體隨機的演出嘗試感悟這個轉譯的過程。我覺得這件作品充分的體現了所謂的現在進行式這個核心理念,或許他同時擁有歷史回顧的痕跡,也就是將過去式的文字加以進行重組,並且以現在進行式的方式重新形塑一個隨機劇本並且表意出來,或許也是這樣一個過程,讓我不斷地在過去與現在的矛盾與特別點中不斷的拉扯以及嘗試理解他想表達的含義。
下一件作品:尋訪的人-成忘老太太之怡嘉千波,會印象深刻是因為曾經看過一部電影:父親,當中也是探討失智者的議題,而在成忘老太太這件作品中,藝術家湯皇珍也提及所謂「成全遺忘」的豁達觀,定期帶著自己創作的劇本來現場藉由場地進行表藝演出,嘗試透過一次次的表演,去回顧成忘老太太的尋訪之旅,導覽在介紹這個的過程中也提到令我印象深刻的點,尋訪可以拆成兩個字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尋,代表了不知道自己該往何處去,訪,代表了自己早有安排要去訪某個人或某個地方。而兩個字組合再一起的矛盾或許也充分的體現了藝術本身,藝術是為何而做,而最終所要抵達所要訪的終點為何,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是當時導覽提供給我很深入的思考範疇。這件作品也是藉由成忘老太太自身的歷史脈絡經驗帶入到現在進行式的劇本當中,並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更新創作,也是扣緊了這場展覽的主軸。
這場展覽中最後一件印象深刻的作品:《正義路安魂曲》第一樂章:觀音腳下,由藝術家彭弘智創作,藉由基隆的一棟老房,結合江之翠劇場的演出,形塑出活人偶然進入這間樓去人空的房子時,透過雙層畫面表達以人的視角出發去模擬亡靈的視角去看待一切事物,結合清幽的音樂,雖然有詭譎的氛圍但絲毫不會有所懼怕感,而是想跟著活人探訪的視角,去一同了解亡靈的感受以及探詢。其中這個場景也結合了許多宗教以及傳統思維的佈景,當中也有許多很現代的設備例如呼吸器。呼吸器的聲音與定位在這個作品中我覺得格外特別,因為整個影片的聲音其實只有清幽的音樂以及呼吸急促的聲音,也藉由呼吸急促的聲音充分的表現了活人在探訪此地時的緊張感跟渴望的天性,與毫無聲音的靈魂形成強烈的對比。但從中可能是我沒有很理解他想傳達的意涵跟這場展覽的連結,所以我覺得在現代與歷史之間提及的脈絡可能比較為微薄,但就本身作品來說是非常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