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數位藝術節之反思
Author: 卓致廷, 2023年01月08日 21時17分
在「置入‘處所’=an(25.09670, 121.51657)」作品中,在路上常見的綠色路牌上寫上了文字並重疊在一起,使用前方的濾鏡後就可以見到兩種地名交錯出現。透過錯視手法的拼接與動態特性帶出新舊地名間的關係,是緊密連結亦或是破碎的斷層。我原以為台灣這個地方來說,一定是後著居多,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將路名重新命名,不是採用政治人物名就是四維八德等等,例如各地都有的中正、中山路等等,林森北路與大正町的條通街道跟本無法做連結,更別說是地區名了。
但在看完作品後去進行淺略的研究後,發現事實與我設想的有些不同,地名的更迭雖然也有許多隨著新政府上任後的政治命名,但是還是有其名字意義的源頭。舉例來說,雖然高雄是日本政府取自於京都的高雄山,但原因是高雄(TaKa-O)音近原本的名字打狗(TaKau),而打狗也是音近於馬卡道語 Takau,意思為竹林。大龍峒亦是從凱達格蘭人的居所名Pourompon演變成漢語。可以看出地名意義的傳承,新的民族使用不同語言進行轉換,只因語言的失傳與轉換次數多,導致連結間變得鬆散不易察覺,我們也與這塊土地越來越遠。
「披薩門:從謠言到妄想」,為披薩門事件的實驗紀錄片,說明在美國大選期間陰謀論如何鼓動人們。在這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大爆炸的年代,我們已無法確認訊息的真偽,一不小心就被媒體或是網路控制。披薩門事件亦是如此,從一個虛偽的郵件,轉譯成犯罪事實確鑿,在經過網路機器人的轉傳,人云亦云的網路風氣下,快速地讓這件事在不少人心中變為真相,進而去傳聞中的事發披薩店開槍和縱火。假新聞氾濫的現代,我們該如何確認何者為真?很遺憾地,我對此不抱有任何正面看法,自古以來人們只要一旦相信,就算有千百個矛盾點也會一一找到理由否決,地心說、宗教經文等等。只要第一眼沒看到任何怪異之處,下意識地就會相信其為真,看一則訊息或一篇報導只要花30秒,要親自確認真實度卻要花上30分鐘甚至更多。
網路無遠弗屆,讓少數族群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陰謀論相信者聚集起來,就更加擁有反抗主流訊息的勇氣,做出過激的行動。唯一的解方是由網路社群和政府控制假訊息的散播,只是換個模式,由某個人甚至是機器人,來決定我們相信什麼。如同以前還沒有網路和廣播的年代一般,消息的來源單一就不會有衝突,有異議也容易被大眾的聲音壓制。想解決紛爭就必須犧牲自由,無論你覺得好不好,這已經成為現在進行式。歐美的道德意識提高,社群軟體開始自發地進行言論審查,像是fb、推特等都開始刪除敏感言論,甚至使用機器人做為審查員。演算法也會主動蒐集資訊,將它認為「合適」的訊息放在我們眼前。我們得到的消息早已被過濾過,別說辨別真假訊息了,連觀看的選擇權都已不在我們手中,雖著科技持續進步此情形只會每況愈下,這也是我抱有負面看法的主因。
「播客凱爾倫」作品以電腦「凱爾倫」做為資訊蒐集的媒介,蒐集展場中聲音與影像資訊,藉由一連串開源的處理,進行、影像辨識,根據辨識內容產生文章,最後以社群媒體與 Podcast 的形式,以一種看似合理,卻又荒謬的內容,重回現實生活中。
—第十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播客凱爾倫」簡介
透過蒐集資訊來和觀者對話,讓觀者產生親切的互動感,這不只在播客凱爾倫中發中,在先前提到的演算法便是如此,透過蒐集個資將限定訊息推播給我們。我們看到引起共鳴的訊息或是喜愛的商品,而演算法獲得了流量和廣告收益,看似雙方皆得利,一種雙方都合意的交易。實則不然,你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個資被蒐集、販賣,也不知道是賣給了誰、用在哪裡,與其說是互利共生,不如說是一種單方面的剝奪,奪走你的資訊還有注意力。
除此之外在帶出人機關係的議題,如今交友軟體盛行,網路戀愛已成常態,也有聊天機器人的出現。如果對機器人動情是被允許的嗎?我想探討這個問題前,得先釐清一個問題,情感是否可以被販賣供給?能不能花錢買到一個愛或喜歡的機會呢?這個問題可能有些抽象,舉例來說像是偶像明星或是直播主,常常會有人花錢支持他們,這就是一種購買情感,買的是一種喜歡他們的情感,讓他們繼續保持這種形象、角色,好讓自己繼續喜歡下去。既然情感能被販賣,那對機器人產生感情那好像也沒什麼問題。就如同發展沒多久的vtuber,透過動態捕捉和幕後配音,讓一個虛擬角色能夠活動與玩遊戲,也有許多觀眾會購買周邊或斗內支持他們。若是讓一個人工智能進行操控的話,雖然談吐會跟真人有些差距,但整體輸出大致相同,屆時若是有人支持,或是喜歡上的話,那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