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Matter of Scale》羅晟文個展觀後感
分享 | 瀏覽數: 132

《Matter of Scale》羅晟文個展觀後感

Author: 李雨娜, 2023年01月08日 21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Matter of Scale》

羅晟文是近年旅居荷蘭、具有理工學科背景的藝術家,Matter of Scale展出妤鳳甲美術館並為期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展覽集結藝術家歷時兩年的海帶研究,希望和觀眾一起從不同觀點反思永續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浪潮。作品呈現方式包含錄像、攝影、遊戲、聲響、裝置,本次晟文從海藻出發,針對海洋生態和經濟作物的研究為主軸,呈現科學、經濟、視覺藝術的跨領域對話。

 

藻類食品在全球暢銷,現在歐盟也希望建立大規模的海藻養殖場。目前全球的海藻生產主要由中國主宰。今年夏天在荷蘭沿海的一個實驗地點正在進行突破性活動。在距離海岸12公里的地方,一艘用漁船改裝的船隻正在機械化收獲養殖的海藻。海帶在水下有浮標懸浮的長達50米的塑料管上掛的網上生長,塑料管由兩個錨固定在海底。

羅晟文花了兩年的時間試圖研究如何在荷蘭種植海藻與海帶,以及官方對海帶農場與撿拾沿岸海藻的政策與立場,想了解一般當地民眾對海藻的認知,他實際造訪荷蘭沿岸養殖海帶的農場們,想要理解這些海帶農夫的願景與期待,同時也從消費者的角度向海帶農夫購買乾燥海帶並盡可能地使用在各種改良版日常料理當中。隨著研究進展,他發現這個奇幻的海帶熱潮背後亦有其風險,大規模的沿岸開發對海岸生態將帶來變化,除了衰減海面下的陽光穿透率,也可能擾動水中養分平衡,帶來海水優養化的威脅,雖然人們從良善的立意出發,召來的卻未必是想像中的美好。

 

展覽透過投影設備、燈光照明、影像、音頻、口白等媒介,搭配藝術家從漁會獲得的廢棄漁網,營造出一種置身海洋的錯覺,而藝術家會隨著展覽的時間去增加懸吊的漁網長度和數量,起初還能看見投影的具體影像,隨著時間推進和漁網增加,投影在地面上的畫面變得越來越難觀看,投影的影像打在透明漁網上也導致空間中充斥著一種類似於水波晃動的暈眩感。

 

展覽中的影像充斥著海洋的優養化、海帶的生物特性本質、海帶產業在資本主義社會興起引起的社會關注、減碳農業⋯⋯等,聲音中也含有新聞媒體的報導、人們的討論和岸邊拍打的海浪聲響。

 

我觀展的時候已經接近展覽檔期的尾聲,所以漁網滿地都是,非常難以在展場中行走,而展覽場地需要脫鞋,時不時踩在漁網上的感覺讓人感到不適,而行走時擦身而過的漁網不斷地勾住我的衣服和頭髮,讓步伐斷斷續續的異常曲折。

 

在展場中,所有的感官都被放大,看著影像被部分的漁網遮擋,聽著斷斷續續的人聲,開始想像如果我是那片海洋裡的魚,我真的對這樣的產業感到認同嗎?吃海帶的人們、養殖海帶的人們、企圖靠這個產業致富的人們,好像都沒人想到魚的感受,我坐在展場的地上,身邊纏繞著那些「海帶」,耳邊是模糊的海浪聲和議論,抬頭看向投影機的光源,突然有種從海面下抬頭看天空中陽光的感覺,有點玄幻,也有點窒息,如果我是魚的話,我可能不會喜歡那樣的感覺。

 

整檔展覽只有一個空間,一個出入口,營造一個沈浸式值得思考的氛圍,透過影像和聲音以及氛圍營造,讓人不知不覺的在展場中停留一段不短的時間。

 

也許是因為接近展覽期間的尾聲,漁網的量非常多,才會有如此明顯的感受,也呼應展覽名稱,一切都是規模的問題。規模一旦放大,利益也隨之放大,但危害和威脅也在擴大影響,不知道是人們看不見那些危害,還是被隨著規模放大的利益蒙蔽了雙眼,是不是一切都要等到無法挽回的程度才會認清現實,但那時的規模還有辦法挽救嗎?

 

此展覽不但提供觀展人深切的親身體會,也讓觀展人不由得設身處地地去思考,不透過文字敘述的方式表達藝術家本身想傳達的觀點,而是給大家自行想像的空間,是一檔看完以後能延續思考和感受的優秀展覽。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