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眼叢林》— 張徐展個展簡評、觀後感
Author: 高行萱, 2023年01月08日 23時52分
《複眼叢林》— 張徐展個展簡評、觀後感
張徐展老師背景介紹1988年 出生於新莊百年祖傳專門販售託夢靈厝、靈異紙娃、紙糊神獸、等靈花靈鳥等精緻紙紮手藝的「新興糊紙店」,以動畫作為藝術創作的實踐,並以動畫作為擴展觀影經驗與影像形式的各種可能,擅長揉合影像裝置、擴延電影、實驗電影、多頻道空間錄像裝置與物件等。
《複眼叢林》為藝術家張徐展的個展,以紙紮作為媒介,講述著各處都有的「名間故事」,
試著理解各個文化流動的通則,將其重新重新整合將獨特性保留下來,並以創作進行新的再生產。
《熱帶複眼》此作長約16分鐘,取自東南亞的名間傳統故事《鼠鹿過河》,內容主要在講述一位半鼠鹿、半狐狸的操偶舞者,舞蹈形象在人與動物之間來回切換,並運用祂的機智愚弄鱷魚,想盡方法踩踏至河的另一岸,在片中無處不在的蒼蠅,既是旁觀者、是觀眾的眼、是導演的鏡頭,更是「複眼」本身。而張徐展老師同時參考了台灣祭典舞龍舞獅表演的手法,包含布馬陣、鬥牛陣及水族陣等「動物藝陣」陣頭,讓紙偶的動作能融匯進台灣民俗中常見的展演型態,讓觀眾看出紙紮角色像舞龍舞獅一樣前進後退、駐足不前的魅力,更是將文化中的複數與流動性展現出來。在音樂處理與之前不同的地方不在是自己哼唱,則是與實驗民謠樂團落差草原WWWW合作,結合不同的樂器加上鼓聲不停交疊,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帶給這片叢林新的ㄧ次昇華和味道,創造出隆重的儀式和衝擊感,而《熱帶複眼》也在方結束不久的第五十九屆金馬獎中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的殊榮。
“作品就像是一面鏡子”
在2021年5月的一期專訪老師說道:「我覺得作品很像一面鏡子,每個人在看的時候,它就會反射到每個人的經驗。最珍貴的一點就是,創作者可能是從一個固定的出發點出發,當它被做出來,被大家觀賞之後,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反射,可以折射出去。它甚至還可以有超出我作為創作者,本來沒有想過的東西 。」在這次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裝置中「鏡子」扮演了相當重要的一角,展區中的鏡子讓觀者在觀看時,時不時會看到自己出現在作品的鏡子中,不斷的看到鏡子與身邊的人,就好像時刻在提醒你與作品之間早已產生些許的連結,「鏡子」就好比作品與觀者和作者之間的秘密通道抑或是橋樑,讓觀眾能透過這個媒介讓作品多一份有趣性和互動感,動畫的最後一幕是鏡子的碎裂,從我的觀點解讀畫面中的寓意很像ㄧ個世界觀的碎裂或是人生的碎裂,就好比在這個肉弱強食的世界上,即便你逃過了這一劫還有下ㄧ劫,世界上有太多我們無法預測的事導致鏡子的瓦解會如同對這個世界的夢、想像和希望同時煙滅ㄧ班,但接下來又會再重覆ㄧ次,使最後有種淡淡的無奈和諷刺感。
風格獨樹一幟的紙偶動畫配上如此大型的裝置不可能不震撼,紙紮工藝的精緻度,運用創作的技巧,結合紙紮工藝的製作手法與裝置藝術變成逐格偶動畫,以及音樂的實驗特殊性都人歷歷在目、回味無窮,還記得當時看完第一遍是張著嘴的,於是又坐在那邊看了第二、第三次,隨著每次觀看角度的不同會發現處處都是細節,處處都是驚喜,現場神秘詭譎的氛圍和打光的技巧,營造出大家進到複眼的感覺,並用此角度看完了一個看起來是悲劇收尾的動畫片,或許那些動物歧視就是我們,是身邊的人,而《熱帶複眼》其實是在談論現今人與人之間的關聯,這個社會上從不缺乏的「社會競爭意識」,利用叢林中本就帶有的野蠻與險惡,讓觀眾能輕易地進入叢林的思想進而產生畏懼和害怕感,這讓我想起模糊的歷史中有提過,圖片/照片/畫面的真確性會自身帶有力量,而這個真確性會使人進入下個領域接著被作品本身的純粹給感動,《熱帶複眼》在整個畫面中的編排和大架構的處力非常的漂亮也很明確且強而有力,進入時隨著螢幕上的倒數和聲音的近入其實ㄧ下就能深陷於叢林危險的魅力中,或許這就是身為各大藝術創作者都在追求的直接且強而有力的真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