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袁廣鳴 –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 觀後感
分享 | 瀏覽數: 175

袁廣鳴 –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 觀後感

Author: 蔡元泰, 2023年01月08日 23時58分

這次的展覽我們透過「腦內影像」作為攝影、錄像等不同元素探索「造影」的創造性,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一段倏忽即逝的想法,這些錯綜複雜的想法交織使藝術家們意圖透過圖文、影音的表達,一窺不同藝術家對於「虛擬」、「虛構」的想像,也就是說,我們要來一探「造影」前行為發生之前所衍生的「淺在影像」,在個人潛在的記憶、知覺、感覺上所展示給觀賞者不同的想法,藉由不斷革新的攝影、影像技術帶入現代藝術的範疇,呈現在大眾視野中。

 

〈異鄉人〉

根據歷年勞動部數據統計,全台灣的外籍移工有將近1/6的移工選擇在桃園就業,桃園也是全國最多工業區的縣市,每到假日中壢火車站充斥著大量移工,彷彿置身在這個所聽、所見、所聞如東南亞某處的月臺。在台灣齡化社會的現況下,大量移工遠離家鄉到異地打拼,只是為了更好的經濟條件而做出「移動」,探討現代人們如何尋找棲身之所的歸屬感,是作者多年創作觀察與重視的關懷。進入展區空間,在第一展區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此作品,我被這群如同靜止不動般的各式人群所深深吸引,深入了解發現作品是使用每秒1200格的高速攝影機拍攝,作者身在車廂,透過車窗隔著玻璃,在火車進入月台靠站的短短八秒鐘,手持聚光燈朝向月台上的旅客進行拍攝,所以在作品呈現上有種除了主要拍攝的群體對象的光源外,月台候車區皆為一片黑暗的實景,有種不自然的燈光昏暗感,增添一份神祕感,在我們看來只是一般的旅客,也許這些面孔在生活中轉瞬即逝,透過聚光燈的聚焦,人的視線移動,就像是在觀賞一部自體移動如同蠟像館的錯覺,更像是一尊尊凍結住的雕像,置身在如同第一展區燈光昏暗空間中的實際臨場感,如同西方繪畫作品中的單點透視,如同移工通勤的戲劇中,上演名為「人生」的劇場的演員們。移工為了生活不惜飄洋過海賺取家人的生活費,在多數既得利益者眼中卻覺得帶來環境與聲音的雜亂,或許我們也可以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讓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帶來新的光彩。

 

〈能量的風景〉〈能量的風景–靜態〉

本作品分為靜態圖像作品與短片影像作品,以「掃描」運鏡的手法拍攝,聽了解說原來是結合空拍和纜繩拍攝,從台中的廢墟住宅群、蘭嶼國小、屏東核三廠一帶,在展場中的圖像作品中,有一張屏東南灣的修圖作品,作者在同樣的地方、角度取景,拍攝多張照片,在平時熱鬧且充滿人群的南灣沙灘上,找尋無人的角落拼貼調整成看似杳無人煙的末日景象,觀眾眼前所觀賞的作品的確是真實的素材,卻與認知平時觀光勝地印象的墾丁產生巨大的反差,其中的荒涼與廢墟感宛如置身夢境之中。說回影像作品,其中一景是作者獲得許可進入核電廠內的模擬控制室,讓我一窺平時我平時不會前往甚至帶有神秘色彩的區域,其中還有帶到曾經為台中最大的遊樂園區亞哥花園,因為九二一地震的摧殘語經營不善導致了收場的命運,在裡面廢棄的旋轉木馬令我印象深刻,也激起我對出生以前這個神秘園區的探討,原本富麗堂皇的歐式建築風格與植被鋪墊,在廢棄後宛如進入另一個世界。在第一次看影像作品時沒有發現從海平面上所延伸的景象是東京灣,並且隨即消失,影片就這樣不斷循環。從這部影像作品不同場景用黑幕的淡出,巧妙的在上帝視角觀看,有種深入其境Google地圖的韻味,帶我體驗不曾看過台灣的一景。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當年核電廠輻射外洩,透由作者最真實親人受困在災區中的真實體驗,讓人不禁審視自身所居住的環境離核電廠如此的近,據作者所述,台灣政治重心總統府才位於最近的核電廠大約30公里,離自己的生活圈如此鄰近,不禁讓人細思極恐。從各個歷史事件來看,核電廠事故往往造成人體健康很大的影響,比如車諾比事件也是每個人所知的重大事故,但也藉由這次事故也孕育了自然生物的棲息空間,和作者想表達的廢墟印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令我為之震撼。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