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一路上的風景 李旭彬 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62

一路上的風景 李旭彬 個展

Author: 盧億, 2023年06月23日 18時13分

    一路上的風景     

李旭彬 個展

2023 03.31~07.02 關渡美術館

一覽展場是幽藍藍的畫面,近看是山林中的景色。

一片林,如同一片海,靜靜地掀起陽光灑落的落葉、樹幹、大山、巨石與河床。

 

藝術家集結了自2019年於山林拍攝的影像,以氰版印相的方式,將在山群中,眼睛、腳步和身體所觸及到的影像展現出來。

分別有《複複返》、《神的墳場》、《山路的肖像》,三個部分。在展場中還有登山路線的模型、文字書寫、與行走過程中所拍攝的影片。

《複複返》,於玉山群峰拍攝,藝術家走進其中,一路上,來來往往,依循過去首登山峰的文獻紀錄,親自透過雙腳,帶領眼睛與大型相機進入到歷史下的路徑。在早期,李旭彬以暖調的黑白攝影展現在當中所記錄下的景色,像化石般,將其書寫下經過時間,不斷改變的自然。但在這次展覽中,以氰版印相所製造出的藍色調性,反而更加的靈動,有生氣,像是在平面的作品裡,增加了一絲絲,山的氣息。

《神的墳場》則是拍攝了樹木被砍伐,或被自然不可抗的種種因素所剩的樹頭。在觀看的時候,會不斷的去猜想,為甚麼它會變成這樣,是人為的,還是自然所擊,只能停留在畫面中,無從得知的狀態。他們像是樹的墓碑,會隨著時間生長出下一代,或孕育出新的生態。若當我們真實的在登山時,遇上它們,或許它將成為指路的標示,也或許,它就是靜靜的在那,等待時間與大地帶給它的轉機。

環繞著展場大部分的作品,《山路上的肖像》。

前段是樹木,陸續地出現大山、河床,中間穿插著幾張,裏頭有人的影像,再到山,再到林。藝術家替自然物拍下了屬於它們那一刻的肖像,但隨著時間、人為開採與自然災害,有如人臉上的痕跡會不斷變動。

拍攝、記錄下眼前事物,因為之後將改變,一如既往。

在山之上、之中 、之下,身體所經的土地,顛簸破碎,而人的出現,微小;無法辨認的人的存在,留下的是身影。而在遠方的山或是此山中的山,則見證了前人活動的軌跡,而藝術家則見證了一路上的記憶,並且記錄下新的臉孔。

曾看過一部紀錄片,泰雅族尋根紀錄片《哈卡巴里斯》,片中的老人對山林的熟識度令人震驚。當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彷彿整座山都在告訴他怎麼走,即便路途的樣貌已劇烈變動,憑著記憶與對自然的熟悉,竟然可以做到如此驚人的回訪!

反觀,當不是在山林生活的人,又或者沒有深刻與山產生連結的人,是否可以只憑印象走進山中?當自然的面貌不斷改變時,其中的連結、辨認,該從何被提起?

在展間伴隨的紀錄影片,以人補人,人補景,發出了行走的聲音。工作者們小心翼翼的踏下每一腳步、之間的話語、對山林的凝視,這一切彷彿山神們都靜靜的看著。

遊蕩於藍色的景觀中,精準地對焦,讓人想一探又一探。

進入風景的流動,人留下痕跡,風景持續地走,無法全選所有共同的故事,但保留了對山林的好奇,透過不斷來回的探訪,書寫並更新,試圖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捕捉陽光所走的地方,時間所經過的刷痕。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