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動與沈睡的孩子
Author: lhiano, 2023年06月23日 22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擾動與沈睡的孩子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展覽評論
在離開電梯後右轉,隨即便會看到像是遊戲機的物體擺在櫥窗中,接著向右邊望
去所見到的是展覽論述,在一個即將通往光源微落的空間裡,明亮的展示空間特別的
容易讓人注意。
再進到展場中,右側的投影畫面佔據了那面從轉角彎曲到平面的牆,映入眼簾的 是一個差不多五歲的小孩正在睡覺,小孩的周圍放滿了被子,背景的聲音是睡覺時的 環境音,影像的對面有三個軟骨頭,我便在那裡坐下觀看著這個正在睡覺的孩子,偶 爾會有從這個空間下面傳來的喇叭聲,以及車子的聲音,在離開這個空間時,左側是 剛剛離開電梯所見到的,櫥窗中擺放的物件,但他的光線是黃光,背景是黑色的,我 並沒有選擇走向那裡,而是另一側,擁有大片落地窗所引入的自然光的空間中,在靠 近那裡的同時,也注意到腳下,有一個充滿體重計的“路”必須走過這些東西才能再進 到下一個空間裡,我踏上去時,趕受到我的體重這在上面給予壓力,他也因為我的行 走而產生反應,四個體重計,大概是我一隻腳會踩到的數量,同時間上面的指針隨著 大腿的擺動揮舞著。
在離開“隧道”進到寬逛的空間後,落地窗的旁邊是一個動力裝置,有許多的鐵 絲,上面有著像是石頭的物件,那些物件會隨著鋼絲上下的來回移動,有些向上,有 些向下,和落地窗外的雨滴,似乎有個對照,看向左側時,寬廣,是第一個襲來的感 受,東西不多,地面的材質是木頭地板,黃色的條文木頭,大概是橙色但加了鵝黃色 進去的顏色,我先走向最深處是一大面的白色牆面,但下面被挖空了,讓那面牆更像 是已懸空的狀態在那個空間裡,下面有幾個床間的水桶,紅色、藍色、水滴聲、壁 癌,斑駁的痕跡,在彎下腰時才能更看得清楚些,回過頭看到右側,有著像是膠痕的 大片窗戶,有三個軌道,以及能夠讓那裡形成透明牆面的足夠數量的玻璃窗,窗邊是 銀色的上面的折色能夠以別的角度在看一次展覽的全貌,在展場中央的東西,是一些 加劇的拼裝物,有沾滿小水滴的鏡子上面有寫字,但我不大記得了,還有小孩子的雙
1
層床架的樓梯,在床架的拼裝物旁還有個玻璃櫃上面有夾著一些資訊,但內容我也有 些忘記,在過去30分鐘的時間裡,我隨著策展人的引導順利的把展覽看完,在最後我 走回那個遠離自然光隧道中的展示物,我踏上展示櫃,碰起搖桿,但發出的聲響我深 怕吵醒在隔壁熟睡的孩子。
鳳甲美術館的所在地的場地語彙,一打開電梯,選擇向左或是向右轉,再藉著展 牆文宣,去引導觀眾走向右側,這樣熟悉的身體語彙,我相信住在大樓的居民因該不 陌生,策展人也運用這點將題目點了出來。
擾動,在展場中是不斷被提醒的狀態,將生活周遭常見到的物件或是元素放在作 品中,策展人以這樣的脈絡去進行這個展覽的主軸,包含入場的影像,在狹窄的空間 中去進行睡眠這件事的安排,再對比上,自然採光的空間,他讓許多與自然相關的作 品放在那樣的空間中,自然與人造這樣的對比,從楊季涓的作品《下雨了》在落地窗 旁邊,作品的與會跟外面的自然景觀,產生了一種人造物與自然之間的擾動,人造物 在鋼絲上的移動,移動速度規律,像是那時窗外的雨點,雨滴和這個人造物成了一個 看似不斷落下的人造物的場景。
第二個擾動是在,魏柏任的《敗又》壁癌的形成位置在地面的正上方,這件事情 也是一個自然與人造之間的擾動,壁癌在生活中我們所習慣的位置是在垂直的牆面 上,當然這也關係著我們的日常空間所習慣的牆面位置,我們時常在一個垂直的牆面 空間生活,觀看壁癌的身體特徵也不會是彎下腰探頭的情況,因此這件作品可以去思 考日常空間的習慣,我們的身體運動特徵是與空間息息相關的。
第三個擾動是在鄺鎮禧的《虛構挪移》上看到的,通常在街上所望去有殘膠的窗 戶,街上!是一個戶外的空間,窗戶本身也是空間與空間之間的分界,在可以看到外 面或看向裡面的這個特徵中,這件作品再一次和我生活的認知發生了擾動,這樣的關 係所意味的是在室內空間的空間,向外,向內,或是邊是正面的這層認識,在此會派 不上用場,可移動式的窗戶是可以透過移動使他重疊的,在多個殘膠的重疊下,會想 起過去,家人對於颱風侵襲的不安全感,或是一些貼然災害的防範,或許在這樣的前 提下是可以連結到作品論述中所提到的缺席及曾經,一個喚醒經歷的作品。
2
第四個擾動是何彥諺的《反饋》,這是一個行走上的擾動,或是被迫喚醒體重意 識的作品,在上面行走時能夠回想起過去站上體重機的那份焦慮,或是被關心的心 情,如果這是一個家的暗示那麼這份關心是來自於父母對於孩子成長的擔憂,也看著 自己一步一步的向前,慢慢脫離父母擔心自己的過程,如果要在上面保持不動,是一 件難以維持的事,畢竟在這樣的展覽空間中,流動會作為場域的一個特徵。
最後一個擾動,是鄭先喻的作品《生命的來來去去2.0》所擺放的位置,展示與可 操作,熟睡的孩子,及遊戲的聲響,這樣子的擾動第一時間是反應不來的,我想這是 作品的特徵,作為一個遊戲的嚮往,對於生命意義的嚮往是一樣的,一個角色的扮 演,是時常被展示出來的,所意味的是一個形象,一個社會結構下的意義,或是功 能,這樣的存在,而遊戲機也充分的展現這個內容的一面,但我始終對於驚擾孩子睡 覺這件事感到慌恐,但或許在這裡也有著可以思考遊戲與孩子的關聯,小孩與教育, 小孩與社會。
在這些作品中,我關心擾動這件事,在我當下的反應也是如此,在生活中也許會 發生許多擾動生活,或是驚擾生活的事件,但這些“曾經”在藝術家的眼中都有另外一 個或許美好,或許憂傷的一面,或許我們看待世界時可以關心一些這些驚擾,為太在 意什麼事情的自己加點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