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的風景-李旭彬個展 》
Author: 曾思綺, 2023年06月24日 12時25分
在這裡看見優柔的山景,與被山林吸引的身軀。
展覽入口處的三張不同紙材的相同影像,其中一張刻意沒有切邊,形成了一種毫不修飾的對比感,沒有切邊的邊緣形成了與其他影像鮮明的對比,這種幽默感貫穿了整個展覽。與其他以山林為主題的展覽與走踏不同的是,李旭彬的作品更聚焦於他對山林的態度,而非對山林的調查。他透過前人的調查資料,重新走到攝影點,以重新捕捉當時的影像,這個查找過程成為藝術家在這件作品裡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在展場裡,那些影像像是水墨畫一樣地一張一張,間隔相似地排列開來,這樣的排列展示出了山林的探訪,見到只剩下根部的神木,在高大的山下彎延的小路,好像逐格動畫一樣地帶著觀眾彎進山林小徑裡,再到山的邊緣捕捉到了山腳下的影像。這些影像都有種質樸卻謹慎的氛圍,拿著前人拍下的照片,重新復返那個地點,那樣的謹慎,重新找尋到當年的拍攝地點,是一種代入的行動,同時這樣的展場,也讓觀眾進入另一種代入的狀況,我們也被納入這項復返計畫裡。透過這樣的展覽方式,觀眾也能在心中進行一次虛擬的復返,與藝術家一同踏上那些路徑。在這個復返行動裡,每一張影像都精緻地讓人無法想像,在展呈之外的暗房裡,有多少張實驗過程的影像,在這樣的數位時代下,藝術家使用類比器材,並把這些器材背上山的意念也執著地令人佩服,影像的沖洗和展示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如果影像被沖洗出來也是一次復返,或許再加上觀眾,這些路徑,已經被復返無數次。
這些地點的選定,是透過空照資料與3D地球景觀模擬,對照著玻璃底片裡的光影與角度而選定的拍攝時間與地點。透過這些模擬,進行這一次的行動,「走踏在層疊著過往的風景,想像成為我們唯一的步伐。」這樣的選定過程使得影像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彰顯了這次行動的特殊性,在數位模擬後的實際執行中,藝術家如何在這個時代裡探循前人的路徑成為關鍵。透過前人的影像,用科技模擬的影像走訪,在實際走訪將影像放在展場裡,影像在這裡扮演著傳遞的角色。從前人手中傳遞到現在,在走訪的過程中不斷附加記憶與影像在這些路徑上,、每一步都是對過去的復返。很多在山林之中想像下一個地點都成為腳下扎實的每一步。在展覽中展示的影像讓觀眾感受到一次虛擬的復返體驗,與藝術家一同步入過去的足跡。在展覽的過程中,藝術家的實踐過程被紀錄在小書中,這些描述了他上山的過程、與嚮導的互動以及與自然的對話,讓觀眾能更深入地了解復返計畫的背後故事。從藝術家的視角出發,展覽呈現了對山林的敬畏和追尋,將觀眾帶入一場精心設計的復返旅程。每一張影像都承載著藝術家的思考和探索,這些影像在展覽中呈現出藝術家的反叛和意外,也讓觀眾在其中找到幽默的元素。
在展場的樓梯間,放置著一個小書架,其中收納著藝術家寫的關於復返計畫的實踐過程。復返計畫以及影像的創作和呈現方式,營造出一種幽默感和探索的氛圍。觀眾透過欣賞展覽中的作品和參與其中的小冊子閱讀,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這本小書裡面寫著這個計畫是怎麼開始,上山之後遇到的事情,用很詼諧的口語,描述著大叔如何爬向高山,嚮導是如何為他們做記號,這些很有趣的事情。在冊子裡有個場景,在玉山北峰的氣象站裡,有一扇面對主峰的大窗戶,那個窗戶框起來正好是千元鈔上面的玉山,從這裡回到展場裡,每一個展示在我們眼前的影像,都是藝術家框出來的景色,而這個框,建立在復返前人攝影場景的路徑裡,這一層一層框線裡,有一些藝術家的反叛與意外,就像因為身體因素沒有走完的路徑,這些幽默也又回到了展覽前的那三張影像,在框線之外刻意的不作為與意外,造成了這檔展覽最幽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