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絕對空間10周年「光塵摺角:李傑、徐瑞謙、黃萱、賴志盛四人展」 疑問句到底是疑問句還是肯定句
分享 | 瀏覽數: 166

絕對空間10周年「光塵摺角:李傑、徐瑞謙、黃萱、賴志盛四人展」 疑問句到底是疑問句還是肯定句

Author: 林顥勳, 2023年06月25日 00時01分

評論的展演: 絕對空間10周年「光塵摺角:李傑、徐瑞謙、黃萱、賴志盛四人展」

疑問句到底是疑問句還是肯定句

 

展場擁有很大的落地窗,天氣很好,陽光灑落在展場中,剛好與絕對空間這次【光塵摺角】的主題搭配,場地與陽光的渲染加上進門所看到的作品,充斥著滿滿的居家感,這樣的氛圍下,展場裡的作品彼此產生著共鳴,就算形式上不同,在這個空間裡都合而為一,明顯的體會到藝術家們個人對於生活與日常的感觸,我似乎也能藉著陽光了解他們的一部份,作品與場地有著很大的空間,觀看時互相都有喘息的機會,有些材質或現成物選擇上的不同,也在這樣的空間中將矛盾去除,但作品也都有回應到主題上,這可能是為什麼觀看時會有種,作品之間既是分開又是在一起的感覺,像是雖然黃宣的電風扇雖然擺在徐瑞謙的【歪斜】旁邊,電風扇的材質與外型皆與【歪斜】有類似屬性,物件的延伸上卻有所不同,電風扇在本體上添加了不同元素,其他一切照常,【歪斜】則是本體擺放上的調整與物體的變形,在展場中不會完全的分裂也不會都模糊在一起,這一個區塊也是我認為一樓最令我有趣的點,黃宣的電風扇是她的另一件錄像作品,這件作品的內容是,她穿著羽絨外套不斷的被風吹,羽絨外套則隨之飄搖,在這樣都有風的元素下,兩件作品的正上方剛好是展場原本設置的冷氣,就在物體位置的擺放中,展場與作品產生了關係,就像空間與物件在進行一段對話,再繼續延伸到展場內的作品,也都擁有鐵的元素,我在這裡感受到多了一層寒冷與溫暖的關係,用絕對空間給這次四人展的論述來看,簡介寫著: 【絕對十年,就是一個光塵裡的摺角,用隱微的方式為流動著的生活作註,提醒著喜愛藝術的絕對態度,也提醒著過生活的絕對態度。因此,十周年展邀請創作樣貌很絕對,作品很日常的藝術家,像是日閒散步途中跳起的小石頭,不影響步伐,卻有個摺角。】,藝術融入生活,生活融入藝術,彼此之間沒有隔閡,都同樣的對等互相影響著,周遭的人往往會選邊站,但在這四位藝術家和空間之中,我看到的不是失衡的互相較勁,而是享受著生活享受著藝術,也許就像展覽簡介說的,熱愛生活也熱愛藝術,絕對空間裡充分的展現對藝術、生活絕對的熱愛。對於在看展過程感受到的,就像上述一樣,享受這樣氛圍的擁抱,但這樣是不是太兩相情悅了,在體驗過程中變向的成為娛樂,像是看了場戲,在這裡體會到了與藝術家的共感、連結,藝術如果已經不能解決問題,那或許藝術能做的是提出問題。

 

生活作為藝術的切入似乎是近幾年的趨勢,尤其參展的四位藝術家皆擅長從生活中取材,透過拆解與重新組合這樣的手法,製造藝術創作對觀眾既陌生又熟悉的感受,這樣的手法除了運用於藝術創作上,在溝通技巧裡也有類似的操作,【三明治溝通法】就是這樣的系統,先讓對方舒適產生共感再埋入個人思想,間接影響觀看事件角度,將主觀埋入客觀,柔性的帶入觀眾意識中,只不過藝術家藉由現成物、材質、身體感包裝著自己想說的話,至於訊息到底有沒有傳到觀眾的腦海中,這取決於藝術家操作的語彙是否精準,雖然參展的四位藝術家所產出的作品都具高精準、高完整度,但在生活中尋找生活的細節與這些微小帶出來的意義,也可以稱做生活中的生活,會不會其實不是關係之間的探索或關係的提問,而純粹只是事實的闡述與展現。

 

從【獨異性社會】這本書切入可以發現,藝術家在做的是【表演】這件事,展現自己的邏輯,至於是否構成【真】則是取決於觀眾,要如何成為所謂的【真】?【真】建立在藝術家邏輯的展現有無信服觀眾,如果信服了,其作品便成為評論當代藝術常用的詞:精準,精準也就是雙方在邏輯的建構上有共識,但如果是這樣的狀態,互相相信也認同,問題到底還存不存在,所有的問題變得像是不斷的拼湊拼圖,擁有一個巨大的完整圖像,難道藝術家在較量誰能有方法的最快拚完最多拼圖嗎? 不,我不認為藝術是工具一般的存在,不是只要多年操作從中獲得經驗就能操作的一種方法。

 

黃宣於展場中擺設的作品,電風扇網格上鑲嵌著路邊的石頭與雜質,吹拂著展場,而電風扇也是隨處可見的款式,將室外室內元素結合,內外的隨處可見和細小都構成了生活的日常感。

徐瑞謙的作品則是由性質相反的材質在極簡的狀態下彼此對話,鐵料被壓折後產生了柔軟的錯覺,但鐵料表面的黑漆似乎又帶了一絲重量感,不鏽鋼鐵管裡則插著彎曲靠牆的塑料軟管,軟管類似冷氣機的水管,原本柔軟的材質在鐵料旁顯得更軟,折壓的鐵料與不鏽鋼搭配軟管的組合,不禁使我多看了幾次塑料軟管,會不會其實不是塑膠,現成物藉由不同擺放在空間中有了不同語境。

 

以上現場的舉例,就算不是藝術家設想的發展,我也相信了他們給予的暗示,受到侵擾,從蛛絲馬跡拼湊了作品,某方面算是我認同了這樣的建構,如果這樣的建構可以透過所謂【精確】的作品理出來,那藝術家到底問了什麼問題,而我的舉例也僅限於陳述事實,看了一部電影,吃了一種食物,它牽連到舊有的經驗,於是感同身受,這樣跟看一場藝術展覽會不會太相似。藝術家們不斷的挖掘不斷採集,或許在過程中停下來,仔細的觀看著素材,發現不曾發現過的,再對這樣的現象提出問題,就能發覺更多的可能。



 

參考資料:

 

1.獨異性社會:現代的結構轉型

2.三明治溝通法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