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評論
分享 | 瀏覽數: 110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評論

Author: 李婉華, 2023年06月25日 12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前陣子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期從2023/02/18 - 2023/06/04,本次展覽共分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 人類 變體」四大主題來去探討人類世時代裡人體的未來。生物基因在未來科技發展之下,人類得以對所有生物,如大自然、動物及人類,進行存在性修正。身體在未來將會是什麼型態?我們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而我們又將生活在什麼樣環境之中?[1]

 

從古至今,不管西方還是東方,人們總是對於遙不可及的未來與事物寄予各式各樣的想像,而在過去許多文化中的傳說裡,經常會出現各種動物以及人與動物的「混種」,從這檔展覽來看,一開始先從托馬斯・格倫菲爾(Thomas Grünfeld)的《錯合(天鵝/海狸鼠/驢子)》(misfit (swan/nutria/donkey) )和山姆.詹克斯(Sam Jinks)《犬頭》(Doghead)等作品,前者巧妙將動物各個部位拼裝成一個全新的奇幻的物種;後者把如垂死的狐狸的頭嫁接至全裸生理男性身體上,如同一位神祗在被大眾(無數的觀眾)被審視……。「混種人」(HYBRID OTHERS)這區超寫實作品帶領觀眾回朔到古代人對於未知動物想像。

 

在「後自然」(POST-NATURE)的展區,可以先看到萊納・瑪麗亞・馬蒂希克(Reiner Maria Matysik)的《生物(系列雕塑選件展示)》(Wesen (Sculptures from the series)),將一系列如實驗室的產物整齊排列在長桌上,由這件作品開始,後續作品調性都偏向「人造產物」,如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鞋形》(Shoeform )系列,高飽和的色彩與鞋子上盛開花朵或者如真菌菌絲;安妮・卡寧(Anne Carnein)《壯麗 II》 (Pracht II (Splendour II) )、《草地VI》(Grasnarbe VI (Grass sod VI) )、  巢(Nest)利用二手衣物,製造出栩栩如生的植物;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 (Anna Dumitriu & Alex May)《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  》(ArchaeaBot: A Post Singularity and Post Climate Change Lifeform) 藝術家和合成生物學及機械學領域的研究人員跨域合作開發了水下機器人,使用3D 列印方式產出的「古菌機器人」仿照古生菌的微生物形式,嘗試呈現出若在未來環境被破壞的情境,會有甚麼可行的生存方式……等作品。

「藝術家4.0」(ARTIST 4.0)展區主要為人、科技、對話、互動形式作品。如剛走進這區的展間,在空蕩蕩的毛毯上,透過平板卻能看到上面正在行走的人—班茲與鮑溫克(Banz & Bowinkel )《機器人 03》(Bots 03);安德羅・韋庫亞( Andro Wekua)《無題》(Untitled)十分擬真的人懸吊在半空,僅靠一片板子支撐,而右邊的手仍然顫抖著,使人有恐懼的共感情緒。格拉瑟與昆茲( Glaser / Kunz)《阿湯與阿門Aton & Amen》透過科技方式,將兩人臉投影在雕塑上,呈現出逼真的兩個人在地板上,進行無意義的對話;至聖 (Santissimi)《體內(M1)》(IN VIVO (M1)),將全裸仿真的男人軀體放置玻璃櫃內,而「in vivo(拉丁文)」是指對活體器官、 細胞、組織或有機體的研究,這樣呈現形式使人去思考活體研究等相關議題……等作品。[2]

 

最後,科技 人類 變體(TECHNOLOGY-HUMAN-METAMORPHOSES)展區探討人類與現行社會之下,與科技和社會之間的問題與變異體。安娜・烏登伯格 (Anna Uddenberg)《野蠻人 #7(零重力)》(Savage #7 (Zero g))作品不難讓人聯想到網路時代下,社群媒體盛行的現代,迫切要吸引大眾注意網美拍照姿勢;喬許・克萊恩(Josh Kline)《 不用找錢了(德州路邊餐廳服務生的手臂握著開瓶器)》(Keep the change (Texas Roadhouse Waiter's Arm with Bottle Opener) )強烈控訴美國社會中連鎖商店勞資問題;彼得・蘭德( Peter Land)《神童》(Wunderkind)不協調的成人臉與孩童的身體搭配,表現出大人對於孩童的期待所造成的問題;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 演員 III 之 3》( Schauspieler III, 3)透過櫥窗假人模特兒,藉由零件、衣服、裝飾物等裝扮成不同文化下的青少年,將觀者圍繞,形成一個劇場的感覺,藉此探討身分認同、消費主義等;展場盡頭的作品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葛拉姆》( Graham)將科學對於人類形體想像為整個展覽的收尾,在許多不同科學期刊都有對未來人類演化抱持不同的奇想,而這件作品呈現致命的衝擊過後的進化。

結論,回到展覽名《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由呈列的作品來看十分切題,但後續探討各式各樣的議題能是否能引發觀眾反思?個人認為策展人使用奇觀式形式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在看完展感覺還是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意念或者作品去帶出更深層的問題,也因這類議題在近年來各界討論許多,是否能進一步突破現況或許為策展人與未來藝術家應去思考的點。

 

 

 

 

[2] 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電子手冊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