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頭鬼之夢 梁廷毓個展》從歷史衝突到「靈」的真實
Author: 林子皓, 2023年06月25日 14時05分
評論的展演: 《斷頭鬼之夢 梁廷毓個展》
這檔展覽源於一個自2017年開始至今的藝術計畫——「斷頭河計畫」,該計畫以台灣淺山地帶的原漢人群交界為對象,進行田野調查與藝術研究。而「斷頭鬼之夢」則以族群歷史衝突中的「獵首」為主題,探討歷史本身具有的多面性,以及說明不同文化脈絡下的神靈在山林與田野間如何交織與互相影響,並通過藝術方法展示出來。
展場中許多錄像、影像以負片手法呈現,搭配幽微的藍色與洋紅燈光,以及忽隱忽現的搖鈴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死亡的意象。展場中最大的一件作品《無頭屍史》述說著一段過去的歷史。作者首先強調:內容中提及的「番」並無對原住民不敬之意,而是史料與學者的研究中習慣之用法。在 1830到1860年代,大漢溪的河岸兩段已經開墾繁榮,但石門峽卻顯得十分冷清,因其為漢族與泰雅族交界,漢族在開墾過程中不敢貿然進犯,否則就有可能遭到「獵首」。作為侵犯山林的代價,被「獵首」的漢人頭顱會被番人取走,而這些沒有頭顱的屍體,以漢人的立場而言屬於「兇煞」,這些屍體只能就地掩埋,無法安葬或是讓子孫祭拜。而從番人的角度來看,這些被「出草」的靈魂,本不屬於山林,因此他們會以笛子吹奏「靈魂的橋」給祂們聽,讓祂們回去找自己的祖靈。
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更傾向將「出草」行為視為一種野蠻,但藝術家試圖在這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回到過去時代的當下,重新審視當時原漢兩方的觀點,以期能夠更全面的解讀歷史。而不論是原住民或是漢人,就算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與文化脈絡,在這些歷史衝突中「靈」總是貫穿其中。
對原住民而言,山與樹木皆有「靈」,漢人的濫墾濫伐破壞了山林,勢必得要血債血還;而對漢人來說,這些無頭屍的「靈」只能在山野間徘徊,遂修建祠堂來奠祭這些亡魂。原漢雙方所述的「靈」在共同的場域被編織,由人和物交織而成的社會網絡早已將「靈」從無可解釋的超自然力量轉變為一種「真實」。
回到展場中,我認為除了田野調查以及各種資料的真實外,藝術家想要嘗試描繪並展現出來的就是「靈」的真實。而這也是最有趣的一點,有別於文件展往往會給人冷靜、嚴肅及學術性的印象,「斷頭鬼之夢」似乎更著重在營造出一個具有「靈力」的場域,並且這個場域氛圍與其闡述的內容相輔相成。
展場分為二、三樓,共兩層,其中二樓中間段設有六、七台電視,內容播放著信徒向無頭屍公祠祭拜還有學者發現頭骨的現場,祭拜時的呢喃和學者的解說同時存於展場,觀眾身處當中,無論在視覺上或聽覺上都會產生一種對鬼魅的想像。在二樓最後方,也是展場最裡面的位置有一件錄像作品《冥眾研究》,畫面播放著無人的展場:裏頭有神像的負片影像,以及空著的椅子。而在關美館的展覽現場也放上了椅子,搭配畫面觀眾會感到十分詭異,實際上沒有多少觀眾願意坐在那裡。我猜想藝術家應該有預料到這點,那些椅子有可能並不是為了一般觀眾而準備,更像是特地留給無形的「靈」,留給那些藝術家所述的「冥眾」。
「斷頭鬼之夢」實際在現場的觀展經驗很特別,我見到有其他觀眾直呼可怕,沒有待太久便離開了。這也讓我很佩服藝術家的表現手法,在展場中,歷史彷彿不再是一段遙遠的記憶,跟著作品的腳步,我們也成為了見證者,見證歷史流動中「靈」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