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廳電影—蘇匯宇⟫之間的狀態
Author: 王思婷, 2023年06月25日 17時55分
評論的展演: 評論的展演:蘇匯宇,⟪三廳電影⟫。台北當代藝術館
⟪三廳電影⟫蘇匯宇個展,位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二樓,藝術家蘇匯宇將美術館空間語境轉換,使藝術機構搖身一變成了影史製作場域,從拍攝的前置到中間的電影場景,甚至最終的後製剪輯,觀者體驗了一部電影的從無到有,且有身為電影脈絡ㄧ份子之感。「三廳電影」是一個變動中的展覽,變動中的電影,對應著瞬息萬變的歷史與世界。(台北當代藝術館,2023)
此一多媒體現地製作展覽,同時也是一個受到「三廳電影」這一類型化概念所啓發的電影拍攝計畫。「三廳電影」是1970年代臺灣電影的特殊類型片,多與三種場景有關,即「客廳」、「飯廳」和「舞廳╱咖啡廳」。其反映的是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社會中的逃避主義和潛意識裡的反抗欲望,甚至也流行於電視綜藝節目這類北美文化輸入品——就像視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一樣。(台北當代藝術館,2023)
不論是展覽名稱「三」廳電影,還是展場的主要「紅綠藍」三原色模型,又或者是展覽介紹裡各種對於「三」的詮釋(起始、過程和結束/天、地和水/身體、靈魂和精神),似乎能拆成三種結構的事物就具備著完整性。令我想起某次友人提及「現今展覽的三位一體—錄像、現成物及文本」,有著這三個元素,彷彿就能夠實踐一檔完整的展覽,卻忽略了作品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且聯通。在蘇匯宇的展覽中,看到了電影產業一條龍,感受到作品間的連動性,再加上藝術家的物件選用、呈現手法和色彩安排,皆是使用大眾媒體時代的強烈標記,讓觀者能夠有效地接收到展覽想傳遞的訊息,我認為這是營造觀眾成為作品共製者的要點,同時也是「作品自身—環境脈絡—涉入者」交織而成的有效三角。
走到展覽的尾聲,會進入電影的拍攝場景,主展場由鮮明色彩與線條形成「現代藝術」模樣的場域。展場中間播放著採訪同期台北當代藝術館一樓 ⟪NEXUS—加勒比海地區錄像與新媒體藝術⟫策展人莎夏.迪斯 Sasha Dees及⟪三廳電影⟫策展人歐金尼奧‧維奧拉 Eugenio Viola的雙頻道錄像。訪談中,藝術家蘇匯宇戴著橘色眼鏡,以輕鬆的口吻主持,討論話題從兩位策展者的童年至對於台灣政治處於緊張情勢的看法,到最後談論藝術之於政治、有朝一日藝術有辦法與政治無瓜葛嗎?嚴肅的話題下,是由身穿古羅馬服飾之勞動者推動的原形展台,一旁是為了督促勞動者而拿著鞭子、時而發出不合時宜邊打聲的男子(同樣身穿古羅馬服飾,但位階較高)其中還強調置入品牌的LOGO是否明顯,將藝術電影、美式綜藝節目與現代主義對本地的輸入歷程予以混合。這段訪談影片是我認為最有趣的作品,前面的鋪陳讓人會心一笑,突兀的勞動行為、藝術家蘇匯宇開頭三番兩次故意讓莎夏.迪斯再講一次的安排,隨著訪談的進程,話題與氣氛愈趨嚴肅,但鞭子的聲響將我從左側兩位策展者的紀錄,拉至右側勞動者的紀錄,利用詼諧的手法中和了以往訪談紀錄的枯燥。這樣的呈現方式諷刺感十足,對於這樣的畫面詮釋個人認為有兩種:一是緊扣著藝術及政治的主題,藝術(兩位策展人)被放置在展台上,像音樂盒般,只能發出固有的音樂,即被安排的言論、行為,對應到藝術時刻受到政治影響,只能照著在位者指出的方向前進。二是藝術與勞動的關係,台灣看待藝術與文化的態度現況,普遍覺得藝術毫無經濟生產力、無法理解藝術的價值,但如此沒有生產力的事物,卻是好好地被放置在展台上,並且透過他人勞動讓藝術供人觀賞、得以運作,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
⟪三廳電影⟫這檔展覽,把台北當代藝術館變成了電影工廠,從分鏡手稿、製片會議、甄選、排練、武術指導、排舞、編曲乃至拍攝現場,都將是觀眾得以體驗的過程。進入台北當代藝術館前,看到藝術家蘇匯宇在館外的角落抽菸休息,在觀看作品《後製》時, 赫然發現剛還在外頭的藝術家,現在卻變成的作品的一部份,最後又在展場內看到剛下班的藝術家。角色、場域如此快速切換,讓我對於這檔展覽有了奇妙的感觸,同樣都是蘇匯宇,但隨著身處環境的轉變,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三種狀態。
《後製》牆上的抽象動畫螢幕前,是一組後製工作檯,這個空間將被使用於錄音、配樂與電影剪接。在這裡,影像商品的裝配歷程將被一覽無疑。(台北當代藝術館,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