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許應》黃先贊倫個展
Author: 蘇煒琳, 2023年06月25日 23時27分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
無一為記憶所有,
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旅行輓歌〉-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黃贊倫,1979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現工作生活於宜蘭與臺北。他的以往創作以跨越生命的定義,將人與不同屬性的動物、機械結合,創造出既是人又是獸,亦是機器的混種「生物」,但這次「物的應許」黃贊倫選擇了以「物件」的重塑形式展出,建構創作與「物」之間關係的新認定,思考人、物件和創作之間的關係。
一進入展間,便感受到猶如收藏室的氛圍,展場中間放着散落人型的廢棄石膏殘骸、還有設計稿件,還有較值得注意一把左輪手槍、羽毛及油畫工具,這些物件都是私有的,卻以被一種博物館的形式展出,使展場的白盒子空間給予他們另一種意義,使物品的本質轉換成創作、封存記憶的媒介,內容算是一針見血,回應着藝術家選取的〈旅行輓歌〉中「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無一為記憶所有,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被作品《搶灘》吸引,作品以投影方式進行,由長方形的色塊組成了十字架的符號,背景夾雜槍械開火以及打鬥的聲音,及,每當聲音響起,投影畫面中長方形色塊便會閃爍,形成一種方塊之間在互相對話的錯覺。事後得知背景聲音是由戰爭電影中選取,成造了虛幻及現實中的拉扯,我會想,虛幻的記憶如何用實體呈現?觀眾又會如何接收跟自己經驗無關的記憶?例如戰爭。
再到展場內部,是《實存系列》,作品系列都以電腦主機版、水泥、私人物件等組成,水泥在電腦主機版形成一種封存的意義,當時看展有幸有藝術家黃贊倫本人親自解說,主機板是由他在網絡上徵集人們丟棄的電腦,想被丟棄或放下的記憶被藝術家收集,當中藝術家所收集回來的記憶及對話再次以冰冷的物件呈現,作品展出當下觀眾與當事人的體驗作出連結,我們的反應又可能會回饋於捐贈電腦主機版的當事人們,當中的轉換(transfer)是有趣的,亦可觀察到黃贊倫一直對科技及人類之間的關係研究,手上的智能電話、在運作的電腦、網絡上曾經留下的痕跡,可否成為作品的載體,我認為在這件作品上可以令觀眾思考身邊的科技產品如何令自身做出連結。
另一件作品為相片印刷,作品上貼着usb的插頭及座標,USB作為儲存文件檔案等的隨身容件,我認為有意味着隨身的自身記憶,照片上的內容呈現是藝術家在其他地方國家拍攝的一刻,座標是用更符號化的技術語言去令觀眾解讀,亦是回應,觀眾在注視作品時,藝術家的當下記憶亦在注視着我們,那是抽象的,卻又吊詭地用實體物件形式去撩起這連結。
我認為這展覽的探討人、物件與創作者之間的對話呈現得頗為成功,物件上累積的意義還有記憶被藝術家用加工的手法作為推進,而在收集物件過程中人與創作者的對話、連結,很巧妙地被用作品轉換出來,觀眾亦對捐贈物件的陌生人進行了對話,創作者擔任了中間橋樑的角色,令記憶成為載體,只有注視才成就作品,成就為當下的黃贊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