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254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Author: 蘇煒琳, 2023年06月25日 23時30分

「玩」,遊戲是人類在孩童階段期間建立社會性的必經社會化過程,透過周遭環境碰觸、「磨蹭互動,建立接觸世界本質和人之間的關係。

 

法蘭西斯‧艾利斯這次個展以孩童的遊戲,反思在阿富汗中人民的另一面,新聞上對阿富汗戰爭暴力的標籤,政權的爭鬥,我們對阿富汗有着一層暴力、不人道的濾鏡,但法蘭西斯‧艾利斯反而利用當地獨有的遊戲文化去展現出阿富汗人民的真實生活,並不是用大總體的標籤去總結一個地方。

 

法蘭西斯・艾利斯展出了四件錄像作品,《捲帶 — — 放帶》(2011)拍攝於阿富汗喀布爾(Kabul),內容為圍繞阿富汗兒童的街頭遊戲,以棍子滾動車輪框,但藝術家把車輪框改換成電影底片卷,讓兒童沿着藝術家制定的路線前進,我感覺底片膠卷暗喻成西方國家對阿富汗的記錄以及濾鏡,在兒童背後的建築及偶爾出現的大人,是確實生活在當下的𣊬間,孩子們認真地追逐着無法控制的膠片卷,我在反思那一刻的遊戲時間是否成為在大環境下一刻的喘息,不再讓阿富汗人們一直成為電視螢幕中「受害者」的角色,而是讓觀眾去接觸有血有淚、活生生的人們。

 

《The Slience of Ani》(2015)為黑白錄像,影片前半段夾雜着猶如鳥叫的笛聲,畫面上只有小孩、草地和廢墟,攝於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邊境,以前的亞美尼亞曾被土耳其進行種族逼害,現今錄像中的廢墟成了當年歷史的見證,鳥叫的笛聲成為引導亡靈的向導,被遺忘的記憶/歷史再被小孩的遊戲行為重現,片中最後出現的鳥也許是藝術家對這段歷史的期盼,就像與影片最後所述,鳥兒會帶着亞美尼亞族人亡靈回到這座已經被遺忘的城市。

 

我一直認為藝術是無力的,無力的意思是它不能改變任何現狀,但卻它有存在的必要,人們像是處於歷史的洪流之下的沙粒,但我們可以反思當下嗎?我們可以用創作去提出問題嗎?我在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中反思到藝術是種反抗,他不需要是暴力、血腥的抗爭,可以充滿詩意,也不必像紀錄片和新聞錄像中呈現如此尖銳的影像,也許創作亦不是解決到所有的問題,像是在香港中,創作只能成為限制言論自由下的一種手法,像是遊戲一樣,有時候利用規則的灰色地帶,遊走在大型的巨石下。現實中許多東西都是遊戲、戰爭中的獵殺與被獵殺,政權中的圈子,辦公室政治中的規則,但在小孩面前,遊戲的性質又作了如何的轉換?身體性又如何在創作上再呈現?無奈與不可抗拒的因素下我們又可以怎樣作出抵抗?

 

「在公共場合遊戲對於小孩子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時刻,這是他吸收成人世界現實的空間。」

法蘭西斯.艾利斯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