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的風景》李旭彬個展
Author: 陳芷賢, 2023年06月25日 23時31分
《一路上的風景》為李旭彬於關渡美術館四樓展覽廳展出的個人展覽,其作品以攝影的方式配合少許文字,意圖引領觀眾意識背後所埋藏之歷史脈絡及問題:包括但不限於殖民歷史、族群衝突、近代轉型等等。而在李旭彬的作品中,出現占比最大的便是—「山」。
.關於山\河流的象徵與記憶
「山」在台灣就地理上、歷史上、人文上都有重要意義。台灣地形以山地為主,全島總面積有三分之二是山地,其中高山面積占比就有46.73%。自荷蘭殖民時期開始,外來民族便佔據居多平原地區,使得原本居距平原地帶的原住民只能被迫遷移至丘陵地帶,而後的時間一直迫於島外勢力遷居山地,生存空間局限於此。在清代統治與漢人因地域邊界產生衝突、日治時期作為被統治者被壓迫、民國時期的開墾等等等…「山」成為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經濟上,山中經濟價值在外來者眼中是一項重要資源,尤其台灣檜木更是重要的特色之一。近代登山娛樂愈發蓬勃,隨之而來的也發生了許多憾事。山地的過度開發也導致了一連串人禍造成的天災。「山」可以說乘載了台灣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所有的發展記憶,不論是歷史曾經發生和遺留的問題,或是近期增加的問題,「山」的變化與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緊密相連。
「河流」是文明發展的重要要素,河川孕育了許多生命,造就肥沃的平原讓居民得以種植作物。作為台灣重要河流之一的濁水溪,其上游流至霧社以下,霧社在日治時期為日本人與原住民衝突中非常重大的一個據點。濁水溪作為重要水脈,有許多賴以維生的居民與動物,與此同時,濁水溪的泛濫也造成許多作物的損失與生命的流逝。「河流」經常與生命做連結,從誕生的源頭至下流的氾濫,生命的起伏在各個節點中發生,「河流」對於台灣的歷史與經濟發展有著緊緊相連的數條線存在。
.時間與空間的重疊
李旭彬透過研究並且親臨場域,攝影,有意識地將這些有過重大事件發生的地方拍攝下來,不論是曾經發生過血腥衝突的地方,還是不幸山難發生的地點,在李旭彬的拍攝下,定格的畫面與過去的歷史做呼應,喚起曾經經歷過或感受過的觀眾回憶,引起未有記憶或經驗的觀眾主動了解攝影背後所埋藏的涵義,將觀眾的視角擺放在不同的位置。展覽主題名稱《一路上的風景》不僅僅是李旭彬在這些場域中所記錄的風景,更是在台灣的人文歷史路上所留下的風景。重新再回到這些場域,感受歷史時空的錯位,看著山頭上不再存在的部落,曾經活躍如今無所蹤影的生命,有過美麗茂盛的山坡漸漸消失成廖廖幾根草。生命活動的範圍被呈現再他的作品當中。此次於關渡美術館展出的展覽作品分為三個部分—「複復返」、「神的墳場」以及「山路上的肖像」。「複復返」記錄了登錄玉山群峰的地點,「神的墳場」記錄了那些被人工砍伐或在自然狀態中凋零的樹頭,「山路上的肖像」則記錄了李旭彬在路途上所遭遇的對象。
在作品當中,李旭彬會記錄下當時的空間座標以及地點,將拍攝作品的動線用紅色棉線標示製作成小型等高模型圖,觀眾可以隨著模型圖了解創作者的身體行走的方向感並體會其中的空間感,即使觀眾沒有親自到過該場域,也可以透過模型圖想像創作者拍攝當下所處的空間。李旭彬透過折疊空間與時間的方式,意圖使觀眾意識到背後的脈絡,喚起觀者重新的思考與這些山林、河流、石塊之間的關係。
.結語
李旭彬透過親身行走於這些土地,研究土地曾經的歷史,用攝影的方式摺疊時間,讓觀眾透過今昔對比感受其中的時間流逝與變化,並且製作小型動線模型組圖,讓觀眾想像創作者當時的身體感與空間性,以少許文字點綴做引導,引導觀眾觀賞作品時與人文歷史做呼應,讓觀眾重新去反思我們與這塊土地的連結與意義。在這個不大也不小的,幽靜的展覽空間中慢慢體會其中的歷史,想像過去曾發生過的事件,想像未來可能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