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垢舞蹈劇場-我與神靈的初次接觸
Author: 涂茵捷, 2023年06月25日 23時51分
評論的展演: 《觀》
《觀》由臺灣當代重要編舞家林麗珍老師作為藝術總監及編舞,無垢舞蹈劇場在2009年進行初次演出。過去曾聽過學校老師介紹,倍感興趣,因此於2022年8月有幸至國家戲劇院觀賞此齣表演。前有《醮》、《花神祭》,《觀》作為「天、地、人」三部曲的最終章,由八部舞碼所組成,分別是「溯」、「觀水」、「聽息」、「觸身」、「有情」、「無形」、「渡鏡」、「觀止」。圍繞在白鳥與蒼鷹,他的劇情其實不是那麼地艱澀難懂,敘述著神靈間的愛情故事,不過這似乎不是那麼地重要,我認為觀眾更值得去感受的是其在構成上的編排與掌握,和更深入地由「心」去感受其傳遞出的語彙和祈願。
舞台沒有華麗的背景裝飾,僅由布匹、煙霧和燈光便在觀眾眼前構築出屬於那個傳說的空間,黑色的綢緞、羽毛…,服裝則是結合了自然傳統元素設計而成。表演開始時,由舞台外兩旁的表演者,敲擊著有規律且低沈的鼓聲,開始將觀眾引入無垢的世界。這場表演也沒有什麼華麗的配樂旋律,一切都是非常地寂靜,能夠聽見舞蹈的聲音。儘管在劇場中經常會出現有種坐在台下的觀眾與舞台上的表演者,被觀景窗隔開的感覺,但在《觀》之中,此時的觀眾與舞台、舞者與神靈的界線似乎隨著鼓聲開始模糊了起來,與自然、與大地開始融合。全白的舞者,將力量從軀幹、到肩膀、到手臂、到手腕、到手心,傳遞到手指最尖端,在空氣中顫動著,是非常地柔且沉穩的。事實上,這場演出與一般大眾認知的舞蹈表演(例如芭蕾舞或者現代舞)有著極大的不同,比起外在的物質形象,更是追求著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隨著舞者的微動,把整個戲劇院的時間流動緩慢了下來,試圖將現今快速變化、馬不停蹄的社會隔絕,而觀眾的呼吸、心跳與血流似乎也被其牽動著。一種儀式般的演出,就這樣揭開序幕。
其中一場舞碼,白鳥與蒼鷹最近距離的一段碰觸,是非常使人印象深刻的。一黑一白,踩著象徵河流的布匹,以極為緩慢的速度從舞台兩旁進入,無比地靜,萬籟俱寂。直到蒼鷹遞出手持的長竹竿,白鳥以低探出腳趾尖,循著竹竿探尋而上,沒有任何語言,僅有他們的指尖快速敲擊著竹竿所發出的聲音,彷彿低語著,相遇。觀眾的感官隨著敲擊聲被無限放大,相貼,兩者超越身體的型態,力與美的線條交織,唇、到面部、到手臂、到掌心,彼此近乎融合,令人屏息地,一切幻化為一。
隨著演出來到高潮處,蒼鷹間的對峙,渾厚且沈重的鼓聲逐漸放大和加速,空氣震動著,無法逃避的、強烈的壓迫感很輕易地漲滿整個戲劇院,使觀眾的呼吸跟著變得急促,空間震動著,舞者用力的跺著地板跨步,繞著、嘶吼著,正當就要被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一大塊紅布就這樣迅速的朝觀眾奔流而來。最後,無比耀眼的金光灑下,又再次回到了一切最初的樣貌……。謝幕,七彩的燈光照耀,舞者雙手捧著蠟燭虔誠的站立著接受觀眾的掌聲,我甚至認為謝幕也是作為《觀》整場演出的一部分。舞台的外邊正中央擺放了一圈的稻穗,而那中間有一盞蠟燭從表演開始前便燃燒著,林麗珍老師謝幕時從幕後走了出來,手捧一束稻穗,在同樣接受了觀眾的掌聲後,將稻穗放在了那盞蠟燭前方,一切盡在不言中,簡單的動作,卻令人感動,彷彿代表著這齣表演,《觀》,是獻給了大地、獻給這個世界的,最原始的感謝與贈禮。
幕落,稻穗靜靜地躺在台前,燭火依然搖曳著「穹蒼渾沌,天、地、人間,雖則肉身不能超脫,靈魂卻悠然自在。」演出結束,回到當下,時間仍在流轉。明明就在眼前發生但又不太像現實,比起觀看一場演出更像是見證了一齣神話,一種回歸大地的,身心靈的體驗。每個人能夠獲得的感觸,是無法透過文字形容與傳達,必須現場觀看才能體會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地安定、寧靜且純粹,卻足以撼動人心。內容的表達和理解似乎也不再是重點,他從內心深處所勾引而出的,環境、肉體與觀眾自我心靈間的對話,似乎才是真正最終渴望讓人能夠細細品味的深刻之處。一場淨化靈魂的洗滌。
「陰陽相容,輪迴而不滅。大地一直都在,宇宙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