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科技交錯的未來:藝術品中的人類存在意識 《現代驅魔師》
Author: 恩碩 郭, 2023年06月26日 03時06分
觀看完《現代驅魔師》後,我對「何為人?」這個核心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展覽中的藝術家以不同方式探索人性和科技的交錯,讓我充滿了好奇和矛盾的情感。在這些作品中,恐怖谷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主題,指的是當機器或人造物體外觀和行為越來越接近真實人類,卻仍帶有微妙的不自然特徵時,會引發觀者的不安和拒絕。這種現象被稱為「恐怖谷效應」,暗示人們在面對接近真實但仍不完美的人造物時,會感到不自在和困惑。
展覽中的一件作品特別突顯了恐怖谷的主題。這件作品由一位藝術家使用高度逼真的機器人製作,外觀和動作都與真人極為相似。然而,仔細觀察時,可以發現一些微妙特徵的不自然感,讓人感到不安和陌生。這種不完美的仿真讓人反思人類與科技的關係,以及科技是否能真正模擬和替代人類的存在。這個作品引發了我對恐怖谷效應的思考。當科技不斷進步時,我們能否接受人造物體越來越接近真實的模樣和行為?當機器或人造物具有足夠的相似性,卻仍存在微小的不完美時,我們是否會因此感到不安和拒絕?這些問題涉及到我們對人類存在的定義和科技的界限,同時也觸及到人類與科技共存的倫理和情感層面。
Stefan Kaegi/里米尼紀錄劇團的《恐怖谷》
另外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是立陶宛雙人創作組合Pakui Hardware的巨型裝置《下腹》。這件作品通過構建類人器官的人造材料,呈現出後人類文化的意義和訊息迴路。它提醒我們,隨著生物醫學工程和人機工程的進步,人類可能進化為超越現有智慧的存在。這種演進可能使我們的身份變得模糊,我們將面臨著與科技共存的挑戰。
Pakui Hardware裝置藝術作品《下腹》
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黃博志的錄像作品《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這部作品以虛擬化的方式呈現了藝術家與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父親之間的關係。透過創造一個「電子肉身」,將他們的特徵儲存在其中,這部作品引發了我對人類意識的思考。它讓我思考人類意識的轉換,以及科技如何影響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連結。
黃博志 《椅子、砂紙、蟑螂、海、七、白蟻和香蕉》
展覽中還有其他令人驚嘆的作品,例如陳瀅如的作品《致幻記 III:2-19-20》。這件作品通過意識的轉換展示了一個模糊的現實世界,讓我們反思自身的存在和意識的本質。藝術家通過影像、投影、聲音和物件等元素,營造出一個超越日常生活的空間,讓觀者有機會探索不同層次的人類存在。
陳瀅如 《致幻記 III:2-19-20》
這些作品讓我意識到,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必須正視人類存在面臨的挑戰和可能的變革。我們的身份、意識和連結將受到科技進步的影響。這些藝術作品呼籲我們反思人類的核心價值觀和倫理道德,並促使我們思考未來社會中人類與科技共生的可能性。這些藝術作品在我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它們不僅啟發了我的想像力,也使我重新思考了自身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位置。這些作品提醒我們,藝術不僅僅是美的展示,更是一個探索人性和未來的平台。這次展覽為我提供了對未來的預視,以及人類與科技交錯的可能性。它激發了我對人類存在的疑問和思考,並使我對人類的本質和科技的演進充滿了好奇心。這些作品提醒著我們,藝術是一個反映人類內心世界和價值觀的力量,同時也是一個引領我們探索未來的指南。
在這次展覽中,我看到了藝術作品中的人類存在意識的深度和廣度。這些作品將人性和科技結合在一起,讓我們對未來的走向充滿了好奇和思考。透過藝術,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存在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並與科技共同塑造我們的未來。這些作品引領我們思考,重新定義著「何為人?」這個永恆的問題,並為我們提供了對於未來的一瞥和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