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藝所:《Roni Horn 個展》——溜進次薄(infra mince)隙縫
Author: 張芯, 2023年06月26日 04時21分
評論的展演: Roni Horn 個展(文心藝所)
「不是隨著時間的經過眼睛便會習慣的那種半吊子的黑暗,而是完全的黑暗。就像用黑色顏料重複塗了好幾層又好幾層似的深得沒有縫隙的黑暗。」 ——《舞‧舞‧舞》·村上春樹
夜晚,藉著微弱星光在路上勉強前行的黑暗、操作底片卷片時,暗房加上暗袋「盡力達成」的黑暗、無意識昏厥時,眼內的一片漆黑……黑暗可以分成很多層級,但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特別註明不同等級的黑。世間萬物被人類一一歸類,界門綱目科屬種、氫鋰鈉鉀銣銫鍅、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當所有事物似乎都被分門別類後,許多人便依循規則生活,不在試著區分更細微的差異性。
Roni Horn 位於文心藝所的個展,截至目前我總共參觀了五次,其中一次參加此檔展覽的[專家講座]——作品中的詩意隱喻 | Roni Horn:如水般的身份流動,講者為饒加恩。
第一次觀展時,進入文心藝所後,目光先被入口處的引言吸引,讀到:
"I have always felt androgyny as central to my relationship with both myself and the work.
As far as an individual's experience with a given work goes, I throw the issue of self-identity back out to the viewer."
正式進入展間,我隨手把有點太重的手提包暫時放在一旁的黑色桌子,開始認真看起左側一系列的攝影作品《Still Water (the water Thames ,for Example)》,正在詳閱照片下方秘密麻麻的文字時,櫃檯人員急匆匆的走到我身旁說到:「小姐!我們展間內的作品是不可以觸摸的喔!」我納悶著自己什麼時候碰到作品了?這才發現,我拿來置物的「黑色桌子」,是展間內的雕塑作品《BLACK YES》,尷尬又深覺丟臉透頂的我,趕緊將手提包拿離安置,才又回到展場,一邊盯著黑色的《BLACK YES》,一邊認真的端詳和觀察這個我剛剛竟然以為是桌子的作品,配合著展場說明刊物,瞭解到這是件玻璃雕塑,雕塑表面光滑有帶些微波紋的質地,和此作品對面的泰晤士河攝影作品對應,玻璃加熱時的液體狀態在冷卻後定型,物質狀態間的轉換和意象詩意卻也神秘。
從《Roni Rorn個展》的作品中可以發現,他對文字敏感,在使用文字上謹慎而熟練,讀著每件作品的名稱:《BLACK YES》、《Untitled (At night her head ...)》、《White Dickinson》、《Still Water (the water Thames ,for Example)》、《Untitled(Weather)》、《Untitled ,No.14》配合著作品在展場中製造的影像,作品名與作品便在我腦中多了許多鮮活的畫面,開始想像作品製作時的溫度、光線、味道,就猶如入口處的引言,我開始和這些作品有了最表層的互動和交流。
後來又陸續參訪數次,對Roni Horn製造影像的方式和規則有較深入的了解後,便又看的更入迷了。例如在《Untitled(Weather)》這件作品裡,看似是連續拍攝的影像,實則是在不同時段(不同日期)、在冰島各處不同溫泉與泳池拍攝的,如此製造影像的方式,打破了我們觀看影響時的慣性,原以為的連拍畫面之間,其實離的比我們想像中還遙遠,但攝影畫面中女人臉部的表情變化又是如此細微而奇妙,觀看整組照片時不僅有種被凝視,或是與攝影畫面中人物的眼神交流的錯覺,在Roni Horn佈下的時間迷陣中徘徊,開始了我對於一幀幀影像間,那細微空檔的思考。
沒去一次文心藝所,我都會翻閱一本本門口展示的Roni Horn的攝影集,每本的裝幀編排都精緻而細密,尤其對《This is Me, This is You》着迷,攝影集設計成猶如兩本黏在一本的翻閱機制,沒有所謂的書的正面或反面,兩邊翻閱起來相同的頁數,會是兩張小女孩穿著、臉龐模樣、地點都十分相似的照片,因為那是同一系列照片的連拍,從兩頭不同書封翻閱時,你會覺得跟對面似曾相識、卻又不盡相同的感覺。如同前面Roni提到的androgyny,當你身在他的作品當中,感受不到絕對的二元性,而是並蓄、雌雄同體般,但又擁有細微差異的感受。
Roni Horn許多作品其實都有裝幀成冊,因此在試圖理解他的作品時,若參照著他的出版物一同觀看,便可以由更多線索了解他創作的途徑和意圖,也能從編排過後的文字中,發現他帶著哲學性的幽默、對自然環境敏感的體察,及縝密的思絡。
在饒加恩的專題講座中,提到”infra mince”這個詞彙,是由杜象提出的,中文翻譯為「次薄」,大意是「薄,细微,细薄;泛指一種差異性或者一種不可覺察的間隙」,杜象提出了各種不同有趣的舉例,例如座椅上前人遺留的淡淡餘溫,而這個概念與Roni Rorn的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擅長在社會中,發現和反覆咀嚼某些細微的間隙,並用雕塑、攝影、文字等不同方式想辦法再現那些極小的間隙,試圖由極為細小的隙縫,窺探著一個更大、更寬廣的世界。
面對體制內許多僵硬化,且氾濫影像已成日常風景的當代時空背景,Roni Horn利用覺察力和他操縱文字般的轉化、翻轉能力,超越約定俗成的規範,迫使觀者重新思考規則的來源,和各種習慣的必要和合理性。
當感知敏銳,不放過任何細微的差異及變化時,也會在反覆閱讀相同事物時,有不同的理解和新發現,不管是電影、書籍、文章、各類型的作品。這就是我在觀看Roni Horn展覽的感受,在他細膩的空間處理、作品位置巧妙的安排下,每件作品都可以達到他所期待的位置,因此在每次的觀展後,都能重新發現或理解些什麼。因為他對細節的敏銳和作品的堅持,我們能夠從Roni Horn的作品中,使思維跳躍旋轉,進行一場視覺和大腦對話交流的奇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