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劇場做劇場:《幕後傳奇——苦魯人生》
Author: 王怡臻(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 2023年10月04日 16時16分
評論的展演: 《幕後傳奇——苦魯人生》
講到「舞台劇的後台」,你有什麼想像呢?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生讓人「又苦又魯」?看到這個劇名,會不會有這樣的好奇?
刺點創作工坊推出的音樂劇《幕後傳奇——苦魯人生》創作以戲劇製作工作人員為主題,從2014年首演後,已三度改編搬演,並在2019年推出音樂劇原聲帶發行募資計畫,2020年的這檔演出屬於新北音樂劇節的劇目之一,官方將之定位為「3.0 升級版」,還有USB原聲帶周邊可供購買。
「苦魯」這兩個字來自舞台劇幕後工作人員的英文「Crew」音譯,但同時也有揶揄的意譯成分:在台灣從事戲劇製作相關工作的人,講起工作的心酸血淚史,常常是各種有苦說不出,自嘲為「魯蛇」。整齣劇將劇場後台的製作人員拉到台前,讓他們成為戲中主角。於是我們能看到嚴格控管排練進度、走cue的舞監、燈光、舞台設計跟協助上下佈景道具的工作人員是怎麼「對馬克」、協助演出進行。
故事以一個嚮往音樂劇製作卻對音樂劇一知半解的「菜菜子」的視角出發,喜歡舞台演出卻誤打誤撞闖入幕後、當起工作人員,並參與了劇中劇彩排及演出⋯⋯的Crew。女主角充滿對劇場的樂觀想像,以音樂劇表演者為夢想,性格讓我聯想到《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這部電影裡的「樂樂」(Joy),似乎是一個絕對的樂觀代表,也正是這樣的角色設計,更能襯托劇場幕後工作人員的「又苦又魯」。有趣的是,與這樣充滿幹淨的新人Crew為對比,其他角色都明顯地被區隔出來,像是「抖S(虐待傾向)」的舞監,在一齣劇裡面往往扮演著黑臉,掌控所有排練、彩排及演出的細節,因此將舞監設計成「抖S」的角色這點令人忍不住會心莞爾;還有「抖M(被虐傾向)」的老鳥Crew,在舞監發怒時對著她喊「人家還要打打」,幽默地轉換了劇場幕後工作人員的角色特質。
我對於這部音樂劇的關注更多在腳本發想的部分,用戲劇手段幽默地將一齣戲劇的幕後製作過程展現在觀眾眼前,某個程度上也是一種「教學展示」,教觀眾在這些製作背後是社麼樣的過程,先是設計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新人角色,跟著這個新人的懵懂摸索,一些對劇場不熟悉的觀眾也能在娛樂性被滿足的同時,被潛移默化地灌輸了一些對劇場的理解,像是前輩叫女主角「拿Par過來」,女主角卻「拍」了前輩一下(「拍」的台語音近[pa]),帶出「不是,是要你拿Par燈。」展示劇場用的舞台燈具「Par(帕)」。
另外,本劇的英文名稱「The Show Must Go On」值得玩味,這句話出自皇后合唱團的同名歌曲,意思為「表演繼續進行下去」,為什麼取這個名稱?似乎可從劇中這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中找到解答:導演在劇中呈現了一場劇中劇,從彩排及正式演出兩個角度,對比不同的後台狀況。首先,完整呈現劇組彩排的狀態,可以看到在一般情況下,舞監call cue後,所有在幕前的情況,包括演員表演、crew換景,順暢如同真實看了一場劇中劇;接著再進行劇中劇的「正式演出」,此時的舞台設計上,所有佈景角度顛倒,並將「Crew」的角色放到下舞台,以幕後發生的事為主角;劇中劇的演員們則以幾乎背台的方式,在上舞台搬演劇中劇的故事,就好似有另一群觀眾,在幕的深處看戲中戲的正式演出。這個做法玩轉了鏡框式舞台「框」的特色,使觀眾可以直接看到那些「Crew」都躲在佈景後面做些什麼、如何換景、如何緊張;舞監除了Call cue以外,也會透過耳麥講一些與cue無關的事;演員在台上醉倒、舞監消失的突發情形發生時,場上表演繼續,後台卻已是各種想盡辦法要讓戲繼續進行⋯⋯這些「亂象」縱然誇張地攤在觀眾眼前,但也展示了一件事:「The Show Must Go On」——不管舞台上發生什麼突發狀況,表演終究要繼續走下去,不能中途喊停。這個對比的段落令我難忘,內心不斷驚嘆複雜的走位、顛倒的方向,及演員們要記得的舞台指示該有多多,卻是流暢成功,也佩服導演安排走位細節。
契訶夫:「如果第一幕有一把槍掛在牆上,那最後一幕這把槍就應該被擊發。」這句話可以用來理解戲劇中每個細節安排都需要有意義、甚至前後呼應。隨著劇情進行,越到後面,就發現一些相關的呼應,不論是在劇中劇彩排反覆提到演員不能喝酒,到了正式演出段落、酒瓶裡的水被誤放成真酒,演員現場醉倒、挑戰後台的處變不驚,才發現這點是導演埋的一個「梗」;或女主角誤闖幕後工作的起點:一通來自學長「我們有個劇組需要人,你有沒有空」的電話,到尾聲也再次重複,成為新一齣製作工作的開始。甚至有個最核心的前後呼應:在謝幕時讓這齣戲真正的Crew一起謝幕。這正是劇場在虛擬及現實的交錯中有趣的地方,也達成了這齣戲致敬幕後的用意。
這是一齣獻給幕後,也把幕後的想像帶給觀眾的音樂劇。終曲落幕、散場後在劇場巧遇認識的朋友,開口第一句就是告訴他「我想再看一次,你想二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