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三年大疫對劇場影響不可謂不劇烈,2022年走到了第三年;一方面可以看到劇場自身美學生態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因為疫情更凸顯了當代藝文的生產結構。群聚本來就是劇場的基本屬性,成功的表演便是在一時一刻匯聚忘我的身份,將群眾在有限的時間與特定的空間中,轉換成能動的觀眾,透過表演的通道,或者認同、抑或批判、也許想像、或者感受,釋放種種隱藏或未開發的經驗。疫情對群聚的警戒,加速了劇場與表演之於數位媒介的開發,但嚴格來說,新的藝術語言尚待認識,如何建立與群眾的關係亦待探索,當疫情稍緩,劇場表演仍然仰賴既有的美學體系與觀演關係。或是,是不是也可以說,疫情仍不至於根本性地改變當代的生命政治,便不足以興起新的翻天覆地的劇場美學革命,如同廿世紀初的亞陶或是布萊希特。
單人演出在過去幾年成為疫情突圍的形式,去年仍然有不俗的表現。受到評論與觀眾矚目的《你有幾分熟:3OLO聯演計畫》,除了卓家安外,陳冠吟(Muni Rakerake)的《蝴蝶》表演與敘事也是真誠而動人的作品;楊迦恩《獨疝其身》展現一位現代戲劇演員如何(與舞者、戲曲演員或是音樂表演者一樣)長期嚴格的訓練與精準的要求,隨著故事發展的身體高度掌握,令人目不暇給。其他諸如洪健藏《THE 浮浪貢 OF 龍興46》、顏千惠、陳奕均等《性の祕密交換所》、鄭尹真《忘身志》、許栢昂《很久沒有戲了我》等,各獨腳演員都讓觀眾感受何謂劇場表演本身的能量,劇場所產生的情感與能動力,從來不必然來自於某種當代對於劇場所謂以繁複的、炫技的或是刻意哲思所構作出的文本,也不必來自在今日各種大製作時代下需要不斷透過對演員的自剖,才彷彿交換觀眾對於劇場工作與表演價值的理解或同情。有功底的表演本身就是劇場。
《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是2022年值得細緻處理的表演/空間/展演計畫,透過重新啟動黑盒子的想像,不僅僅是對於觀演關係的探索、對各式即將進入秩序卻透過策展嘗試拉向未定方向身體表演的刺激,更是對於國家—公共藝文體制自身結構更多的質疑。
最後想一提戲曲與台新藝術獎的關係。戲曲演出當然是台新藝術獎的重點關注類型之一,但就往年提名或入圍比例而言,又似乎遠遠不及其他表演。我認為這個現象無法簡單化約於所謂戲曲的藝術表現水準,而更毋寧是「藝術」如何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已無可避免成為某種範式的預設,而戲曲能佈建的藝術世界始終不願意全然妥協。於是,每每戲曲於台新的能見度討論,皆是重新開啟現代藝術認識空間,所留下珍貴的印跡。就此來說,2022的戲曲作品可能既是歷史的重返,但也可以是透過歷史開啟未來藝術的一年。
相關評論
「返鄉」的部落圖景《我好不浪漫的當代美式生活》 --- 吳思鋒
中性不中性,黑盒子不透明:《2057: 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蘇品文:中性練習 --- 汪俊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