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2538

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

本展由文化研究者許芳慈客座策劃,以萬迪近年來的作品為展覽主軸,探討其敘事目的、創作方法與赤柬之後的歷史過程所交織的關係,同時也展出萬迪移居台灣後所從事的書寫與翻譯出版。

主辦人/單位: 立方計劃空間

首次展演日期: 2016-02-27    結束展演日期: 2016-05-15
詳細時間說明:
開幕|2016.2.27(六)下午3-6點
展期|2016.2.27-2016.5.15
展覽開放時間|周三-日,下午2-8點 (周一、二不開放)

關於展演:

立方計劃空間榮幸邀請柬埔寨籍藝術家萬迪拉塔那(VANDY Rattana),於2月27日至5月15日舉辦其在台灣的首次個展:「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
本展由文化研究者許芳慈客座策劃,以萬迪近年來的作品為展覽主軸,探討其敘事目的、創作方法與赤柬之後的歷史過程所交織的關係,同時也展出萬迪移居台灣後所從事的書寫與翻譯出版。本次展出,是萬迪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收藏其作,並於去年獲得HUGO BOSS 亞州新銳藝術家大獎提名後的亞洲首度個展。

關於本展

「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回溯2009年以來,萬迪貫徹其紀實攝影乃至實驗影像的思考動力,藉著藝術家將赤柬屠殺後的主流記憶論述的政治現實脈絡化,循著那重返現場進行的心理地誌學研究,重啟遭官方史實噤聲者超克歷史敘事框架的感知能動。
展名「透工」援引自精神分析方法中「修通」的概念,意即透過分析師與分析對象的對話,找尋修正創傷事件詮釋之途徑,從而解除創傷主體不斷復返的記憶機制。
本展將「透工」進行美學式的挪用,期冀透過脈絡化的敍事,探討藝術實踐為歷史中失語的群體修彌集體創傷的可能。展覽由萬迪2009年發表的攝影系列〈經.歷〉(Walking Through)出發,以該作品所確立的拓撲式創作身體為展覽敘事主軸,進而認識〈炸彈池塘〉(Bomb Ponds)的紀錄詩學、未完成的〈告訴我你的故事〉(Tell Me Your Story)到〈獨白〉(MONOLOGUE)創作歷程等之脈絡,其中更包含與萬迪影像創作並行之高棉知識復建工程和出版計劃的相關檔案。
萬迪曾形容自身的創作實踐:「在我身處的歷史中找尋療癒自己的藥方」,本展隨著萬迪穿越赤柬屠殺敘事之外的高棉心靈地景,探討在歷史敘事中,失語群體如何辯證式地為過往帶來修彌集體創傷的可能。(文/許芳慈)

關於藝術家

萬迪拉塔那 VANDY Rattana

1980年出生於柬埔寨金邊,萬迪從攝影入手尋求某種歷史的延續性,關懷缺乏實體文件記載的非官方的故事,以及那些獨屬於柬埔寨歷史與文化脈絡意義的紀念碑,他早期的創作系列橫跨了紀實攝影與概念性實踐,體現某種柬埔寨普羅大眾於日常中所共享的歷史緊張感。相較於他早期作品中編年式地處理當代歷史事件,試圖為未來準備一個整備的視覺檔案,他近期的創作趨向虛構口吻的敘事,藉此實踐某種史學方法的批判。萬迪曾於下列國際空間舉行個展:巴黎網球場國家藝廊(2015) 、波爾多當代視覺藝術中心(2015)、以及紐約亞洲協會(2013); 參與的國際重要展覽包括: 東京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他者的時間》(2015)、 紐約古根漢主導的研究型巡展《越域:南亞及東南亞當代藝術展》(2013-14)、以及第13屆卡賽爾文件展(2012)。

關於策展人

許芳慈

獨立研究者暨策展人,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所亞洲文化研究課程博士候選人。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策展學群碩士畢業,目前移動於亞際冷戰島鏈之間,研究興趣為冷戰美學的現代性視覺考研,以及記憶政治之於動態影像的關聯性。曾任職香港亞洲文獻庫數位典藏經理、國立台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藝評寫作散見於《今藝術》與《藝術界》等刊物,並為2016第五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的聯合策展人。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