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B˙A˙T˙U」-Yukan˙Yulaw創作展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1295

「B˙A˙T˙U」-Yukan˙Yulaw創作展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0-07-04    結束展演日期: 2020-07-12
詳細時間說明:
7/4(六)~7/12(日),11:00~18:00

活動地點: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活動地址: 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12弄2號

關於展演:

「保留那個溫柔,那個打動內心的地方,那是一股牽引我的力量。」


Batu,我親愛的弟弟,我們年齡相差八歲,都是同住在台北烏來部落的泰雅族青年。

本次創作展希望透過分享Batu的生命經驗,討論當代原住民青年的「認同」形塑。這其中過程的糾葛與張力,希冀透過藝術創作,軟性地刻畫出創作人,對於原住民青年生命經驗,與當代處境之間的對話和省思。

當代原住民的形象,其實是一種「破碎的呈現」,不管是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生活樣貌、文化背景,都建立在零碎資訊的拼湊上。以「原住民族」一詞為例,指涉的是台灣十六個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但真實的原住民族其實包含了更細膩、更多元的文化樣貌,但在社會主流文化建構之下,都簡化而籠統地涵蓋了一切。而從「B•A•T•U」此藝術策展中,我所要談論的「原民認同」,其實是在對比整體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形象,「原民」總是以一種瑣碎的符號呈現,對於原住民族文化,長久以來都不是以一個完整地資訊呈現,「它」永遠是被他者所建構的「模糊形象」而生,因此這次展覽透過錄像與裝置,將一個空間分為兩個部份,談論在社會體制下與強調主體性存在的兩種原住民形象之對比。

「B•A•T•U」展覽的A區,即是觀者踏入展覽的第一個空間,從Batu於17年前拍攝的「風中的小米田」做開展,若說「小米田」之於影片中的Batu是一種夢想的象徵,而現實生活中的Batu則是透過追求一項文化行為的實踐,完整自己在文化認同上的樣子。因此這個展區,我利用現成物和影像,來提供許多鎖碎的形象資訊,例如以傢俱、物件、現成物,來回應社會結構下Batu的身份,而潛藏於這個身份的背後,是一個生活在泰雅族部落,且熱愛學習狩獵文化的原住民青年。我透過物件置入在展場各個角落,及五個錄像作品談論Batu的方式,讓觀者只能藉著零碎的訊息,去拼湊這個人的形象,以隱喻社會下的原民形象其實是模糊且斷裂的。而當觀者進入B區時,整個場域只保留一張穿著獵裝的椅子裝置,搭配植物的佈置,與牆上投影火堆旁正在吟唱的Batu錄像,當下這個片段揭示了一個泰雅青年真實的認同,而唯有當下「他」才是以完整的主體存在,如此地自我認同構成了一真實面貌,而不是以一種與「泰雅文化主體斷裂」且透過社會所建構的「模樣」。

 

其實,我企圖讓觀者思考,「我們可以長成任何樣子,但首先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我們離文化其實很近,只是需要走進去,然後住下,當「心」停留了,認同才會出現。『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的家族來自哪一條流域?』對老人家來說透過地域上的確認,建立彼此關係;而對我們這一代的原住民青年來說,藉著地域上的確認,開啟我們跟土地的連結,才會真正感謝我們所擁有的。」因此我們不斷縫補與編織,尋找不同的方式,看看是否能夠安定自己游離的靈魂,在這持續流動的生命中,努力覓得血脈的歸屬及認同。我期待觀眾可以看見那快要消失,那個感動的美。而真正的故事,是在觀眾看完展覽後,自己的心裡開始萌芽了些什麼?

費用說明:
免費參觀

活動聯絡電話: 02 2364 5313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